行善要量力而行
姜春康
据报道,义乌街头一位满脸沧桑的老人,穿梭在喧闹的人群中,低头捡矿泉水瓶。12年来,他坚持捡矿泉水瓶,每年将攒下的钱全部捐给孤寡老人。
老人12年捡废瓶攒钱给孤寡老人,如此裸捐升腾的大爱,令人动容。这种慈善精神和道德风尚更如金子般弥足珍贵。不过,当前公众越来越认可一种认识——裸捐老人,同样需要关爱;慈善也当有“节制”,不顾个人“底线”的裸捐,可敬但太“残酷”。
裸捐老人一般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甘愿付出,不图回报,竭尽一己之力关心弱势群体,对自己苛刻到极限,对别人却大方到极点。
无疑,他们的举止诠释着慈善大义,同时也让公众心疼。裸捐老人将大义赠与弱势群体,却将“悲惨”留给自己——捡垃圾度日,睡地上,连馒头都不吃,对自己如此“狠心”,不小心让“慈善”两字背上了包袱。毕竟,慈善事业宗旨是帮助弱势群体,让他们生活得更美好。而老人的裸捐,虽帮助他人却也让自己生活变得弱势,无意识下也变成需要帮助者。
经验表明,大数目的捐助还当依靠政府和慈善机构,老人们抱有单纯目的“裸捐”,值得尊敬但注定是“杯水车薪”。而慈善也绝不等同于牺牲自己式的全盘给予,而当是来日方长型的救助。因此说,老人做慈善时要明白,保障个人后再多行善,能力之余再献出适当爱心,量力而行,细水长流,更理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