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唐洪滨:
战场上走来的寿星
记者 谢芬芬 葛辉 徐小翔 文/摄
自1935年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唐洪滨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参加了平型关大捷、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对这位老红军来说,战斗就如吃稀饭、馒头一样普通。
那天上午9点,唐洪滨正在休息,得知我们的到来,专门换上了灰色的短袖、黑色的裤子,脚踏一双布鞋,让人感觉干净而严谨。他思维清晰,听力也不错,性格平和,只是不善言谈。夫人梁沙和子女便在旁边自然地做了“代言人”。
1912年出生于陕西省宁陕县的唐洪滨从陕南的黄土沟壑里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没有读过一天书,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农家子弟成为党的忠诚战士。“我只是拿着枪与敌人面对面战斗的一名战士。”唐洪滨一直这么认为。
长女唐杰记得去年和父亲聊天时,唐洪滨说:“我没有想到自己会活这么大岁数。”老人家的眼眶湿润着,他接着说,“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留下墓碑。以至于每一次血流成河的战斗,都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您打仗时不怕吗?”这是孩子们小时候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怕什么呢,枪一响战士们就充满了勇气和斗志,奋力杀敌,顾不上别的啦!”
和我们聊天时,或者听夫人给我们讲故事时,唐老始终嘴角上扬微笑着。他说:“在战争年代,我只是人民军队中的一份子,也许我天生就是为打战而生的,我的脚无论走多远的路从不生疱,而且我还可以边走边睡觉,遇见沟坎,战友们一提醒,我跨过去,又走着睡着了。”面对自己的革命经历,100岁的唐洪滨神情是淡定而自豪的。
唐老缓缓站起,从抽屉里翻出了两个大盒子,放在桌面上打开,里面满满地装着军功章。每一枚勋章都是对他人生的记忆和肯定,都是他一辈子的骄傲。
难忘入党的光荣
1938年对于唐洪滨来说,是最难忘的一年。他回忆说,那时总看见班里有几个人到外面去开会,他就问他们开什么会,他们只是笑笑啥也不说。后来有一天,排长把唐洪滨叫到外面问:“想不想入党啊?”他问排长:“你告诉我这是干什么的吧。”排长说:“是打小鬼子的。”唐洪滨一听忙说:“好啊,只要是打小鬼子的事我就参加。”就这样,唐洪滨当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来,唐洪滨经常与子女说起这段往事,并不断地以亲身经历和他们讲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的道理。
笑谈敌军的哑炮
辽沈战役中,为配合国共停战谈判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东北民主联军必须死守四平,唐洪滨所在的部队也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四平地处东北的中部,当时位于中长、四洮、四梅三条铁路的交叉点上,是东南西北满的咽喉要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战斗进行了一个多月,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敌人有坦克和各式火炮,而我军仅有步枪和手榴弹,靠的是战士们勇猛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唐洪滨所在营近500人,到保卫战结束,仅剩下了140来人。
说起四平保卫战中的一个小插曲,唐洪滨笑了。那天为了打击敌人,唐洪滨的营奉命埋伏在一个山头上的壕沟里,他们的任务就是守住山头,不准敌人进犯。上午,他正与警卫员一起在壕沟里观察敌人的动静,突然一枚国民党的炮弹横飞过来,正好落在身边,时间过去了几分钟,却没见炮弹爆炸。警卫员好奇地说:“营长,这弹怎么不炸呢?”
唐洪滨说:“你拿起来看看。”等警卫员拿起一看,他俩都笑了,原来是一枚哑炮。事后唐老诙谐地说:“阎王爷还不要我呢,要是这颗炮弹一炸,我就上天啊!”
不愿提及的负伤
“他是个满身伤痕的人,那是战争的印迹。”梁沙说,唐洪滨不愿和别人讲参加战斗负伤的故事,他觉得太普通不过了。在家人七嘴八舌的回忆中,我们拼凑了几次唐洪滨负伤的经历。
1938年7月,唐洪滨所在的八路军344旅在山西阳城北的町店伏击日军,激战中一发子弹从他左腿根射入,从臀部穿了出去,还没回过神来,3名鬼子已端着刺刀冲了过来,唐洪滨忍着巨痛站了起来与鬼子血拼,这时班里的战友也疯似地冲了上来,齐心协力将鬼子消灭干净。这是唐洪滨第一次受伤。
1945年6月,已任副营长的唐洪滨接到命令,带领两个连趁着天黑去攻打涟水的一个日伪据点。唐洪滨认真分析了敌情后,决定先打伪军再打日军,不到两个小时就成功地消灭了敌人,摧毁了据点,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在这次战斗中,唐洪滨的右腿被子弹擦伤,不得不离开部队到医院接受治疗。
1945年8月,唐洪滨所在的新四军3师10旅组织“飞勇队”,唐洪滨担任队长,参加了攻打淮阴的战斗。然而,当“飞勇队”刚到护城河下,就被敌人发现,遭到敌军重机枪横扫,阻碍了部队的前进。唐洪滨派了一名战士拿着炸药包,悄悄地向城根边上摸去,没想到,还没到墙根就被敌人击中,英勇牺牲了。眼看攻城的时间快到了,唐洪滨心里十分焦急,马上又派了一名战士去炸城门,只见这名战士趁着敌人机枪扫射的间隙向城门爬去,断断续续地终于接近了墙根,点着导火索,成功地将城门炸开。唐洪滨带领队员一跃而起,冒着炮火前进,冲进城内,与敌人展开了巷战。激战中,一颗子弹从唐洪滨的左脸下颚穿进去,从左肩胛骨穿出来,不一会鲜血就染红了半边身子。他被送往医院治疗,但因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手术后伤口愈合不好,他左脸上留下了一个大伤疤。
立下战功的尿液
1947年1月的老林省九台市境内的焦家岭,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焦家岭围歼战正式打响,当开始总攻的时候,第六纵队的一个连长给连里下了一个奇怪的命令:不准撒尿,要撒尿就得听命令。
大家起初不解,一解释才明白:原来连里的水冷重机枪在不打枪时得把枪管里的冷却水放出来,不然里面的水就会结冰,一结冰容易把枪管给冻坏了;打枪的时候还得加水,如果打一袋子弹不加水,枪管就会发热,子弹也就打不远。当时水都结成了冰,哪里去找现成的水来加呢?所以连长想了一个办法——用尿来当冷却水。
在掩护一个连往大院里冲锋的时候,几个人就把水冷机枪的水管尿满了。当火力支援完成后,射手和弹药手都被尿熏得直恶心想吐,逗得大家笑得直拍大腿。“任务完成了比什么都好,这就是我军的战士!”唐洪滨说。
非常规律的晚年生活
谈起结婚纪念日,唐老只记得是1948年,经组织介绍,他与小自己12岁的梁沙结婚了。唐老清晰地记得,结婚地点在辽宁省黑山县,当时简单地搞了几桌酒菜算是庆祝。“我脾气躁,但他脾气好,所以一直吵不起来。”梁沙补充说,结婚后唐老一直在前线战斗,她在后方做着后勤工作。
年纪大后,唐洪滨喜欢捣鼓小玩意儿,柜子、抽屉里满是小工具。后来他又爱上玩手表,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戴上心爱的手表。爱手表的唐老,时间观念也非常强,以至于他的生活就像手表的指针那样规律:6点起床,7点吃早饭,9点钟小憩至10点钟,11点30分吃中饭,12点30分至15点睡午觉,17点10分吃晚饭,20点30分上床睡觉。
午休起来,唐老会吃些水果、点心,尤其喜欢桂圆、荔枝。每天看报两个小时,有时候还在日历上画几笔,自己数数日子记点事。叠被子、洗脸、梳头、洗澡等,他都是自己动手。
唐老的心脏不太好,每天自己会按摩太阳穴,还搓搓腿脚。巨化集团考虑到唐老患高血压,几年前就专门在单元楼道里装了把手和两个大板凳,便于唐老攀爬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