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朱总司令
朱德总司令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1942年至1945年,我有幸在朱总司令身边担任警卫工作。在建军85周年之际,我深深怀念为党、人民和军队立下不朽功勋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朱德同志。
朴素浑如田舍翁
抗日战争初期,我在359旅司令部跟王震将军当警卫员,一天旅部首长告诉我,组织上决定把我调到八路军总司令部当警卫员,这让我喜出望外。在我们的心目中,朱总司令是指挥千军万马、用兵如神、威震敌胆的英明统帅,是一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要到朱总司令身边当警卫员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那时八路军总部设在延安王家坪,我看到院内常有一位身穿粗布衣服、棉裤膝盖上打着补丁的首长,“这是朱总司令吗?”我心里犯嘀咕。一天延安军分区司令员359旅旅长王震将军兴致勃勃地来到总部,看到这位老首长远远就喊“朱总司令”,我在旁边听楞了,他就是朱总司令,怎么和战士们穿着都一样呀!
由于日寇不断的扫荡和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兵围困和经济封锁,解放区的军民生活非常困难,连部队规定3年换一套棉衣、一年发一套粗布单衣,也常常供应不足。朱总司令也是这样,从不搞半点特殊,他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仍不愿意换新的。有个警卫员看到他的衣服太破了,便拿到军需仓库换了一件,这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马上把警卫员叫去批评:“现在边区军民生活都处于困难时期,我们军队与人民同甘共苦,干部战士一个样,不能有任何特殊,衣服穿得破一些有什么关系。”
朱总司令下部队视察工作,会见外宾都是穿这样朴素的衣服。有个美国记者刚从国民党驻陕西临潼卫立煌司令部采访回来,坐在朱总司令办公室闲谈。记者对朱总司令大谈卫立煌的部队如何讲究,朱总司令爽朗的笑声打断了他的吹嘘:“他们吃喝穿戴比我们讲究,可是抗日救国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的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
朱总司令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事迹被边区军民传为佳话。著名的抗日爱国人士续范亭先生初到延安,第一次见到朱总司令时感叹不已,便写了一首称赞的诗:“敌后撑持不世功,金刚百炼一英雄,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
为人民过上好光景
朱总司令经常到群众中访贫问苦,关心老乡们的生产和生活,在总部附近的乡亲们,常见这位身穿粗布军装的老八路生活极其俭朴,说话和气,大清早还背着筐子拾粪,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有时他还到村里串门走户,盘坐在炕头与乡亲们聊天,有时蹲在田间也和老农说些家常里短的事。从种庄稼到农村建设,从管孩子到腌咸菜,从减租减息到生产运动,真是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而且还开口闭口“刘老兄、张老弟”的,老乡们见他没有架子,像个庄稼人,说话实在,又关心人,时间长了都亲切的称他“朱老汉”。当时我们警卫员为了保证总司令的安全不能公开他的身份。乡亲们看到这个“老头”身边常跟着个卫兵,从别的地方来的人常向他报告事情,看样子不是个小官,又看到他锄地干活说说笑笑没有官架子,着实让人费解。当知道这就是人民军队统帅朱总司令时感慨万分。“咱们过去见到国民党当官的是怕三分恨三分,如今看到共产党当官的,真叫俺爱三分疼三分。”
那时,常有成群的难民从蒋管区逃难到边区,朱总司令指示部队要帮助他们安家立业,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打井,制造纺车,协助他们成立生产合作社,把孩子组织起来办学校,成人上扫盲学校等等,使他们深深感受到边区的温暖。
我记得在边区召开的一次妇联大会上,朱总司令讲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还详细讲了怎样煮面条腌咸菜,如何安排生产等实际问题,接着又讲了种大豆的事。他说:“大豆的吃法很多,可以做豆腐、榨油,或是风干了到冬天吃”等等。
朱总司令就是这样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受到群众衷心爱戴。陕北人民怀着深情厚意写了一首轰动全国的《绣金匾》歌曲,歌颂自己的领袖:一绣毛主席,人民的好福气,二绣总司令,革命的老英雄,为人民谋生存,能过好光景……
育兰爱兰源于若兰
朱总司令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他不仅爱好弹琴吟诗,撰联书法,还很喜欢打篮球。有一次比赛,对方连连输球,急躁起来,一名战士用力过猛,不慎手掌落在总司令的鼻梁上,顿时鲜血直流,球场一片忙乱,总司令若无其事地用纸团塞住鼻孔笑着说:“球场上不分上下,抢球不分高低,谁有本领谁得球,不是故意伤人,用不着检讨,球赛继续进行。”
朱总司令最大的爱好要算登山和育兰了。他说,登山既能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又能锻炼身体,清除体内的垃圾,有益健康。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仍坚持爬山活动。
总司令之所以喜爱兰花,是因为兰花自古以来受人们的喜爱,尤为诗人、画家和园艺家亲睐,称其为“幽客”,誉为花中“四君子”之首。更为重要的是,朱总司令视兰花为挚友,是源于纪念他的战友、夫人伍若兰。
1929年2月,国民党刘士毅部乘夜色包围了驻扎在项山的红四军军部,此时朱总司令的妻子伍若兰让朱总司令先随部队突围,自己掩护,朱总司令不肯扔下妻子。正争执时,房门“哗啦…”一声被蹋开,十几个敌人端着枪,气势汹汹地冲过来,伍若兰迅速夺过朱总司令手中的枪,对冲过来的敌兵呵斥道:“你们不在前边打仗,跑到我屋里干什么?”说着对站在一边的朱总司令大声命令:“还不出去打一桶水来给军长洗脸!”朱总司令点头答了个“是”抽身欲走。一个瘦猴模样的家伙用枪拦住朱总司令,另一个敌兵夺下伍若兰手里的驳克枪逼问道:他是你什么人?伍若兰镇定的答道:他是伙夫。敌兵见朱总司令满脸胡须,身着普通军装,不像大官的样子,就将注意力转向伍若兰:“妈的,朱德睡在哪里?”伍若兰说:“他在房间里睡觉。”朱总司令乘此机会提着水桶走出房门。敌人为抢头功争着往里边冲去,伍若兰转身就跑,但由于她当时身怀有孕,一颗子弹射穿她的脚踝,不幸被敌人抓获。1929年2月8日,伍若兰英勇就义。
伍若兰之死是朱总司令的终身遗憾和隐痛。为了把对这位亲密战友的思念寄托在清纯圣洁的兰花上,朱总司令把登山挖掘到的兰花送到花圃培育,而他的住处更是兰花满院,遍地幽香。
爱兵如慈母
我刚到朱总司令身边工作不久,一天执勤期间,看到朱总司令朝我走过来,心里很紧张。总司令轻轻拍拍我的肩膀笑着问我:“小鬼叫什么名字?”我回答后总司令说:“刚来几天吧!”接着又问是什么地方人,接过话茬又说:“你既然是河北人,那么我来问你,这个地方为啥叫河北省呢?”我一下子被问住了。这时朱总司令又耐心地解释给我听:“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有许多江海河流,其中一条叫黄河。在黄河下游南岸是河南,北岸叫河北。春秋战国时,河北是燕赵两国的地盘,从来就是燕赵多豪杰。”
望着总司令那慈祥的面孔和亲切的笑容,我紧张的心情顿时轻松下来。这时总司令又关切地问我,你念过书吗?我回答说:“在家只上了两年小学而且是断断续续的,刚刚认得几个字。”总司令又说:“你文化水平低,要好好学习。学习好比人身的血液要流动一样,不能停,只有经常学习,才能懂得为何革命,怎么样革命。”
有一次,我跟朱总司令一起坐汽车去南泥湾,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车子开到九里山山坡,车子上不去了,总司令马上下车与我们一起爬山,我们都想上去扶着他,他却推开我们伸伸胳膊,拍拍大腿,精神抖擞地说:“来,咱们比比看。”说完一鼓作气翻过了山头。那天一路上很累,刚到南泥湾总司令部小农场,年近花甲的他顾不上休息,立即看望在那里开展大生产的同志,嘘寒问暖。当知道养猪场的有3个同志不安心养猪工作,猪也养不好,就抽空来到养猪棚与这些同志坐在一起促膝谈心,给他们讲养猪工作与革命工作的关系,还和他们一起研究养猪的方法。他召集大家说:“同志们,这里过去荆棘丛生,荒无人烟,现在经过同志们的辛勤劳动,已变为禾稻遍野,牛羊满山,成了陕北的江南,你们为革命写下了光荣的一页,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历史不会忘记你们。”并兴致勃勃地向战士们朗读了他陪同五老(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视察南泥湾时写下的一首诗。
空军杭州干休所离休干部
徐树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