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晚霞

阔别五十年 今朝重团聚

百余古稀同学回富春

  “古稀同学回富春,鹳山脚下再聚情,半个世纪才相会,见证人生多坎坷。”这是一位古稀老人的感慨。其中的故事有激动,也有辛酸。

  在富阳,曾有一所鲜为人知的学校,名为浙江省地质学校。1958年,该校在富阳创建,第一届学生,7个班,400余人,其中有富阳学生90多人。

  今年11月29日,这届学生中的138名老同学,阔别50年后,再次相聚于富春江畔。这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头发灰白的老人不胜唏嘘,感慨万千。

  浙江省地质学校只在富阳存在了一年。当时学校只有两个专业:矿勘专业和水文工程地质专业。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有限,校舍十分简陋,学校没有自己的教室,只能向富阳中学借,而宿舍则由学生自己上山砍毛竹、采茅草修盖而成。

  “条件太差了,1959年,我们学校搬到了嘉善。”老人们回忆说,1961年,首届毕业生中有306人被分配到浙江省地质局、冶金厅、煤炭厅等及下属各地质大队。在当时国家缺乏地质技术力量的年代里,这一届学生成为浙江地质事业强大的新生力量。

  然而,1962年春天,由于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浙江省地质局将此届90%的学生精简下放回乡,参加农业劳动。从此,同学们天涯各方,直至近日才得以重聚。

  说起举办这场半个世纪的同学会,家住绍兴的韩卯珍说:“如果不开同学会,有些人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可是分开了这么久,将大家再一次召集起来谈何容易。为了联系上每一位同学,韩卯珍和另几位组织者四面奔走,八方联络,发函致电,不断打听寻找每一位同学的下落。

  “我们的同学遍布全国,有深圳的,有景德镇的,有海口的,我们在各地设一个主要负责人,然后通过一个同学联络另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再联络其他同学,慢慢找。”

  值得欣慰的是,这次到场了138名老同学,大家都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曾是水文工程地质一班的俞老先生说,大部分同学都已认不出来,只有印象深的几个还能依稀记得。“50年前,我们一个个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而今都已是人到古稀、白发苍苍。”

  孙龙老先生自今年4月10日接到要开同学会的消息,便一直充满期待。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事比这次同学会更重要了。“我们这批同学,最大的78岁,最小的也有68岁了,对我们来说,这样的聚会,开一次少一次。”孙龙有感而发。正聊着,他看到一位同学没有凳子,站在那边,立刻跑下楼去搬了一张椅子。“你坐,你坐。”这份情,淳朴且厚重。

  76岁的徐显退休前是浙江有色勘察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兼总工程师,现在仍住在深圳。为了参加这次同学会,徐老先生孤身一人从深圳坐了16个小时的火车到达杭州,然后辗转来到富阳。

  一到富阳,那些曾经的过往如翻书一样一页页出现在徐老的脑海里。“看到老同学就像看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激动之情无以言表。都是老人啊,大家居然精神十足,彻夜深聊,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徐老拿着摄像机记录着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同学、每一个细节。“我要把今天的场景记录下来,以后经常可以回忆一番。”

  同学会结束了,大家还想去鹳山、富春江畔以及浙江省地质学校旧校址走走。“50年,富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存满我们青春记忆的茅草屋变成了星级酒店,低矮的教学楼变成了高层建筑,就连鹳山都来了个脱胎换骨。”此情此景,老人们不禁慨叹。

  顾锦水同学特地写诗一首,送给浙江地质学校同学——《思念》:“堂前稚燕换耋燕,风风雨雨五十年。春江鹳山情依旧,难忘魏塘山凤轩。推窗望月思千里,同学几时能团圆。君若问我今何在,寒舍临近西湖边。”   李宇雯


浙江老年报 晚霞 00004 百余古稀同学回富春 2011-12-02 浙江老年报2011-12-0200006;2242400 2 2011年12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