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社区直通车”开进杭州市凯西社区
快乐的生活 快乐的我们
早起在贴沙河边锻炼身体,或散步、或打拳、或跳跳舞;而后到社区老年活动室,喝喝早茶,找人聊聊天;接下去,是各个文艺团队的排练时间,柔力球、舞蹈、健身操……
在地处杭州城东的凯西社区,这样的社区生活,老人们已延续了很多年。
“1999年,凯西撤村建居。当初的城郊结合部,现在已发展成风景秀美的宜居社区、杭州市魅力社区。”凯西社区负责人说,“这里很多居民,原来都是农民出身。近些年,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鼓励老人们走出家门,享受快乐的晚年生活。”
11月4日,一个风和日丽的初秋早晨,本报精心打造的公益性栏目“社区直通车”,开进了凯西社区,一探这里老人们的快乐奥秘。
文艺团队的活动,使老人们快乐无比
上午9时,本报“社区直通车”活动,准时在凯西社区门口举行,吸引了众多老年人参与。
“我们这里,既集中了老年活动室,又有文艺排练厅和老年食堂,社区办公室门口院子也不小,平日里老年人都喜欢到这里来。”社区负责人说。
这不,我们的活动,吸引了这个社区“和之韵”等3支老年文艺队参加。太极柔力球、扇子舞、排舞,表演的可都是社区里50多岁的年轻老人。优美的音乐声,引来了无数老人驻足观看。
特别是由陆伟君领衔的太极柔力球队,她们手握球拍,一套球操表演下来,那个小小的柔力球,始终“牢牢”地粘在球拍上。据说,凯西社区的这支球队,在今年杭州市中老年柔力球比赛中,可是拿了团体奖的。
“这项运动是陕西的一个体育老师发明的,它借鉴网球、羽毛球的场地、规则等要素,并融入太极精髓,‘提炼’而成。别看这柔力球圆弧轻划,看似软弱无力、轻松自在,实则力度拿捏、方位掌握等技术要求都蛮高的。”59岁的陆伟君告诉记者,“对我们城市老人来说,锻炼的效果也蛮明显的。呵呵,我们这支队伍也已经锻炼了好几年啦。”
丝网花、布贴画……惟妙惟肖的手工作品,老人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场地的另一侧,由社区老人制作的几十幅丝网花、布贴画作品,组成了一个小型展览,同样吸引了很多老人。
蓝色妖姬、菊花、荷花、天堂鸟、百合……一盆盆丝网花作品,不仅形象逼真,而且惟妙惟肖。有几个老人,干脆凑在花盆前看啊摸的,研究个不停。“我们做的丝网花作品,除了使用丝网作原材料外,还用了很多花卉植物的叶子作点缀。”59岁的徐惠英说,“比如这盆蓝色妖姬,衬托它的,是白玉兰的叶子。这种晒干的叶子,我们从市场里买来后,给它染上蓝色,就有了现在的理想效果。”
还有那些个布贴画,老人们连连称赞:“太好看了,太好看了!”《母女情》、《拔萝卜》、《国色天香》、《郁金香飘迎蝶来》……一幅幅作品,令人流连忘返。
据了解,这种布贴画以粗布为原料,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往往由巧手妇女剪贴而成。
作为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凯西社区的老人们,也是经过一番学习而练成的。“我们制作布贴画,一般是根据构图,先在纸上进行描样,然后印到纸板上(这纸板可不能太厚),将事先准备好的布用白胶粘到纸板上面,一块块剪下来贴起来就成了。”51岁的沈四娟介绍说。
另据了解,这种布贴画一般在市场上可卖到上千元的好价钱,可凯西的老人却告诉我们:“不卖啦。我们纯粹是为了一种乐趣,商业味太浓可不行!”
夹弹珠、套圈圈……趣味运动尽管简单,却是大家快乐的源泉
这边,一场老年趣味运动会开始了。
夹弹珠、套圈圈、投镖……虽然设置的项目普普通通,老人们却像“老顽童”一样,玩得愉快而尽兴。比之文艺活动,参加趣味运动的老人年龄相对大一些,一般在六七十岁。
你看,夹弹珠这里,老人们围了个水泄不通。里边,参加活动的老人兴致勃勃;旁边,围观的老人则集体为之鼓劲:“1颗,2颗,3颗……
73岁的祝长林,在1分钟的时间内夹起了10颗弹珠,赢得了围观老人的一片叫好。
68岁的赵银凤,则在规定时间内夹起了13颗,老人们的喝彩声更响了。而后,她又转到旁边玩起了投镖。兴致处,她干脆从社区工作人员那儿“取”了几颗弹珠,教大家在地上玩起了“碰弹珠”游戏。“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盛行的游戏,很亲切啊。”她说,“人上了年纪,需要自己从各种运动中寻找快乐。动一动,十年少啊!”
记者 沈爱群 通讯员 严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