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综合

三个老汉的“文化擂台”

  上虞市章镇镇张村三位老人张云憔、许玉泉、何益飞,年纪分别是85、83和64岁。到今年10月,三位老人的文化比武已持续了六年零一个月。

  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设这样一个“文化擂台”的?这事要追溯到2003年初冬。有一天,三老汉正在村门卫室聊天,恰好遇见村党支部丁书记捧着“文化特色村”牌子从绍兴开会回来,三老汉激动不已,异口同声地说:“绍兴市给伢3000人口的村这么大的荣誉,我们老年人也要作些贡献,各自拿出些招数来打打文化擂台。”

  三个老汉的“文化比武”序幕就此拉开。

  张云憔老人首先“开战”,他以作诗代替说话,热心服务村民。当年11月中旬的一天,张老伯得知村里一对青年夫妻闹离异,特地跑到常年在上海做保姆而变心的妇女那里,送上了一首诗:“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夫不下堂;荣华富贵不定福,风筝高飞易短线。”那位中年妇女看了张老伯的诗,想想确实有道理。不久,她把已送上当地法庭的离婚诉状收了回来,让她的丈夫感动不已。像这样的诗,张老伯不知道写了多少首,他被村人亲切地称之为“种乡土文化的老人”。

  曾担任过30余年村干部的许玉泉老人,眼看张老兄为民创新服务的事,不甘示弱。他用创作历史绍剧戏来教育现代人。2004年上半年,许老伯用半月时间编出第一本3000多字的《包公赴考》总纲,全剧围绕“做官先做人、做人要善良、做官要清廉”的主题,演绎包公“两袖清风、一心为公”的清廉形象。此剧本被本村几位戏曲爱好者演出,给人启迪。

  就这样,许老伯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先后编出了《包公赴考》、《斗姆阁打山》、《许梦饺祭塔》、《李光救娘娘》、《薛江观花灯》等20本6万多字的历史名人绍剧,教育意义深远,助推廉政建设有力,被当地人誉为“创作民间文艺的老人”。

  曾从事过文化工作26个春秋的何益飞,眼见两位比自己大20来岁的老阿叔老当益壮,“文化擂台”打得出奇,更觉得不能掉队,便利用自己的摄影一技之长,为民展示新事新人新风尚。2005年下半年,他相继拍了本村“水利工程”、“土地整理”、“村道硬化”等多幅照片,向村里人展示。村民们看着这些展示农村新变化的照片,感受到如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都称赞他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时间如水流,一转眼,三老汉的“比武”持续了6年,他们还在继续。张荣奎


浙江老年报 综合 00002 三个老汉的“文化擂台” 2009-11-06 48256F6C002025684825765C00319FB1 2 2009年11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