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军南下 组建干校 培训干部
——浙干校创建成员董佩云讲述南下经历
今年5月,浙江干部学校迎来了60华诞,99位曾工作于此的老校友欢聚一堂。会上,一位老同志撰稿回顾了建校的艰苦历程和干校培训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他就是南下干部董佩云,今年80岁,是浙江干校建校最初工作人员之一,时任校团委专职委员。
弃学参干,是为响应号召随军南下
1948年11月,董佩云考取了华东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这一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敌154万人,国民党精锐主力部队几乎丧失殆尽,革命胜利已指日可待了。解放军就要过长江了,要在南方建立新政权,需要大量干部。1949年2月中旬,《大众日报》刊文号召青年人参军参干。“学校集中大家做动员时,我是第一个上台报名的。”董佩云豪情满怀地说。
离开家乡,挥挥衣袖断绝与家人的联系,“干革命嘛,就得这样。”与600名华东大学同学一道,未满20岁的董佩云跟着解放大军,坐着火车,先从济南到了临城,再是徐州到陇海,从扬州坐着木头船横渡到镇江,又经苏州、湖州,5月9日到了杭州拱宸桥。一路上,除了行程颠簸、餐风露宿之外,南下干部纵队一支队青年大队的大学生们还要认真学习各项政策。
组建干校培养干部,是为接管新区建设浙江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随军南下干部和部队留转地方工作的同志,以及在浙江当地坚持斗争的地方干部地下党的同志,加起来不过八千余人。”董佩云说,“而广大青年学生,受形势鼓舞,热情澎湃,纷纷要求参加革命,献身祖国解放大业。”因此,招收他们,进行培训,以扩充干部队伍,就成了当务之急。浙江省委当即决定举办浙江干部学校,由省委书记谭震林亲任校长,七兵团政治部主任谢云晖任党委书记、副校长。
“杭州解放没几天,学校就开始筹建了。”董佩云就是从南下干部中抽调参与建校的工作班子成员,“当时决定建立一、二两个部,是分头招生开学的。”虽已过去60年了,董老记忆依然清晰,“一部部委驻在断桥旁边的蒋经国公馆;组织科、教育科在西泠桥畔,即如今的印学博物馆;部务科和十几个班级分驻现西湖博览会纪念馆、玛瑙寺等。二部部委和所属科班则集中在将军路原杭州市府大院内。”
据董老回忆,一二部分别于6月9日和6月26日开学,共招收2900余名学员,于当年8月底结业。“结业学生都分配了工作,热情高涨地走上了浙江省各条建设战线,有效地缓解了当时干部紧张的问题。”
爱上了浙江,爱上了宁波姑娘
“南方肯定很热,大伙都把棉衣棉被卖掉了。”路途上是轻松了,而且个个还添置了革命“三件宝”——手枪、钢笔、表。“当时物资紧张,每人只发了一条薄薄的棉被。”第一个冬天,来自北方的董佩云着实被湿冷的江南冬天给冻着了。
“对于杭州的饮食,我倒很适应,很喜欢。”董老说,学校就在西湖边,人文景致都很美。
干校的八年,让董老深深爱上了浙江,更让董老一生铭记的是经人介绍认识了宁波一所小学的校长沈丽云。“第一次见面是1959年青年节,国庆节又见了一回,到了第二年元旦两人就定下关系了,再到了春节我们就结婚了。”董老记得很清楚,甜甜地看着老伴,“政治条件好,文化程度高,人又实在。”
从教工路到学院路,或是从文二路到文一路,每天上午,董老都会挽着老伴走上一段。“再过半年,我们将迎来金婚。”老两口深情相望,幸福洋溢了两张脸。 俞超春
链接:从干校团委专职委员、组织处青年干事到班主任,董佩云一共在浙江干校工作了8年。以后又在省委党校、杭大等学校和省工交办、省计委、省统计局等单位工作40余年,现为省统计局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