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麓不老松
——记《民族日报》社纪念馆义务管理员徐观德
临安於潜鹤村,是天目山麓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这里曾经是抗战初期我党创办的《民族日报》社所在地。如今在报社旧址已修建了一座纪念馆。邻近纪念馆的一座普通的农舍里,住着一位对《民族日报》有着深厚情结的老人。他就是远近闻名的纪念馆义务管理员徐观德。
徐观德虽已七十有七,但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1952年参加工作,历任乡团支部书记、乡长、公社党委书记、天目山管理处主任、天目山林场场长等职,1983年办理退休手续。在农村基层领导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30余年的他,退休回家后也不闲着。其中,占据他退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为《民族日报》社纪念馆化费心血和精力。
《民族日报》是抗战初期我党创办的三份颇有影响力的宣传抗日的报刊之一(另两份为《新华日报》和《救亡日报》),是一份国民党出钱、共产党办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救亡呐喊的特殊报刊。徐老对当年在报社工作的为抗战献出青春甚至生命的英雄们非常崇敬,认为这些英雄的事迹正是教育年轻一代的极好教材。1985年的一天,当他获悉《民族日报》旧址的院落被一村民买去,准备拆为旧料出售时,便心急如焚地赶到该村民家中劝阻,并找到村委会说明这一建筑必须保留的理由,又写信给临安市委、市府就此事建言献策。在市委、市府的重视下,原已破败不堪的报社旧址院落得以在原地按原貌重新修建。工程由临安市文物馆主持,耗资44万元,历时一年多。接着,徐老积极配合组织,参与纪念馆内部设施建设和文物资料收集工作。在投入50万元资金完成纪念馆内部各项设施后,2004年9月30日,《民族日报》社纪念馆作为临安市文物保护单位、临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徐老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此后,徐老成了纪念馆的义务管理员。他像保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细心保护纪念馆的建筑、内部设施和珍贵的文物资料,防火、防盗、防霉变一丝不苟。2007年冬,一场数十年未遇的大雪纷纷扬扬,从天而降。徐老时时注意大雪是否对纪念馆造成损害。雪后又及时清扫院内积雪,以防积水。开馆后,他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接待络绎不绝的参观人员,耐心讲解馆内陈列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并通过播放“血染报旗”录像片,介绍《民族日报》创办的经过,介绍报社同志对敌斗争情况和《民族日报》社社长王闻识等主要人物的英勇事迹。
纪念馆开馆5年来,人气很旺。徐老已接待各地各界参观人员4万多人次,其中有不少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还有大批青少年学生。而今,徐老又满腔热情地为《民族日报》社纪念馆的扩建和进一步改善殚思竭虑了。他殷切希望《民族日报》社健在的同志、有关人士和知情人多多提供有关的照片及文字资料,使纪念馆内容更为充实,发挥更大的功能。 洪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