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晚霞
3  4  
PDF 版
· 一句话伴随我五十年
· 儿媳为我做红娘
· 扭着秧歌迎国庆
· 我习惯了老伴的唠叨
· 绿叶对根的情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7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绿叶对根的情意
王丹军
  不久前,受朋友之托,为台湾歌词作家沈立作品音乐会做钢琴伴奏,由此,结识了沈立,同时深切地感受了渗透在沈老师骨血中的那种“绿叶对根的情意”。

  那天晚上演出,沈老师一袭中式立领对襟黑布短打,圆口黑布单鞋,早早坐在观众席上。杭州三个知名合唱团,轮流上台演唱了《杜鹃红》《默契》等作品。沈老师眼含热泪,静静地回味着对故乡的思恋。演出成功落下帷幕,人们仍然哼唱着“游子黯然归,谁解沧桑味?……”久久不肯散去。

  音乐会之后,我打电话给沈老师,告诉他,参加了他的音乐会,我很感动。另外,我还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邵老师。邵老师是一位残疾孤寡老人,与台湾老父失散六十余年。她很想和这位来自台湾的同胞交流一下海峡两岸的骨肉情怀。沈老师知道后,当即决定亲自登门看望邵老师。

  在邵老师家里,她拿出1982年她老父从台湾经英国等地几经辗转,再由老家绍兴送到杭州的书信:“风风雨雨,这么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家被它打得落花流水,支离破碎。真难得,我还活着呢!所以活着,得归功于邵康节写的《自然歌》里最珍贵的几句:‘日出而作,日末而歇,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食常助于我,何有哉?!’你问我有谁在照顾吗?要有,那就是瞎眼小鸡天照应……”信中还附有侧面小照一张,好让家人凭借右颈上的黑痣,辨认出一别几十年的亲人。

  邵老师又捧出一件厚实的毛衣,说:“我老父亲在解放前四十多岁就去了台湾,如今终于有了音讯,九十高龄,寡居在一个偏僻渔村。我老娘说:‘你给多多少少人织过毛衣,却没有给你爸织过一件。’于是,我日夜赶织了这件毛衣。”

  沈老师立刻拿出几张碟片,送给邵老师:“这里有我一些思乡的作品。《湘江水》:‘当年湘江水,梦里常萦回。不是无梦声归帆,最怕伤尽离别心。’《西子湾长堤》:‘独自漫步西子湾长堤,一声声浪潮叹息,像诉说无限情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教我深深思念着你。’”

  沈老师说:“父亲带家口去台湾时,还留下了我的一个小弟弟在大陆,如今我们俩正努力为两岸同胞寻亲访友、骨肉团聚做些具体的工作。现在三通了,这是我的电子邮箱、电话,我会给你们打电话的。我在台湾也生活几十年了,走到哪儿都说我是湖南人。就像一片绿叶,漂泊海外,可我的根在大陆,我会常回来的。”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晚霞 00013 绿叶对根的情意 王丹军 2009-7-1 浙江老年报000132009-07-0100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