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杭州市总工会组织75位劳模到萧山湘湖休养。乘船游湖结束后,一位老劳模又折回了船上,把打开的窗户全部关好。“我怕雨水飘进来弄湿座椅,下一批游客就不方便了。”这位细心的老人,就是全国劳模——原杭州制氧机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俞兴华,已退休10年。
俞兴华是上海交大毕业生,学的是动力机械制冷压缩机专业。这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大家都不了解。于是教授举例说,打气筒和制作棒冰都会用到它。俞兴华不高兴了。小时候俞兴华的理想就是当一名科学家,中学里还写过一篇作文,说长大了要在长江上造起第一座大桥。他想,读了大学就是为了做打气筒和棒冰,那怎么行?后来,来了个苏联专家,说飞机、火箭、潜水艇上,这个专业都能派上用场,这才重新燃起了俞兴华的热情。
毕业后,他回到了老家杭州,在杭州制氧机厂工作。刚开始做技术员,专门搞技术开发。他和同事们都非常努力,每天都忙到晚上10点多才睡觉。
改革开放初期,厂里引进了德国技术,制氧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第二代大制氧机,就是在俞兴华和同事们的手上诞生的。这可是个大家伙,有300多吨重,20个火车皮才能运走。
“钢铁、化工、国防、医药等很多领域,都要用到制氧机。”俞兴华说,氧气应用领域的多少,反映了国家工业技术发展的速度。俞兴华担任董事长的时候,杭氧的制氧机已经发展到第七代,占了国内制氧机市场60%的份额,并且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1993年,俞兴华当上了厂长。面对六七千人的厂子,他有些担心,因为一直是搞技术出身的,管理方面没有经验。他为自己定了个明确的目标:要为全厂职工做点事情。
上任不久,他就宣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有志出去闯荡一番的,厂里一律放人。那时候在杭州,这无疑是扔了颗炸弹,全厂沸腾了。最后走了700多人。
紧接着,俞兴华顶着很大的压力,又推出了计时制,这在国企中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厂里实行“大锅饭”,做多做少一个样。现在不同了,规定一个月的基本工作量是208个小时,超过的奖金就呈阶梯状递增。工人的积极性立刻提高了,生产效率一下子上升很多。
可是钱没发到手,大家都有疑虑。有一天,俞兴华走在路上,被一名工人拦住了。“俞厂长,你说话可算数?我的超产奖已经有1000元多了,你都发给我吗?”俞兴华拍着胸脯说:“当然,哪怕做到1万我也肯定发!”这话立刻传出去了,大家工作的热情更高了,一个国企工人能拿这么多奖金,这在当时是无法想象的。
俞兴华一直认为:国企一定要用新思路改革。他接二连三地推出大动作的改革,如每季度都给工人涨一级工资,想办法解决困难职工和年轻职工的住房问题等等,使得工人们欢欣鼓舞。
199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模,这也是对他坚持改革的充分肯定。在俞兴华担任厂长期间,杭氧的国有资产增值了一倍。
退休后,很多温州私企找到俞兴华,想请他重出江湖,都被一一谢绝了。2003年,俞兴华又被请回厂里当顾问。两年后,他又出来了,凑了几个股东一起开了个科技公司。“每年,公司都会从利润中拨出一部分,请退休的老工程师们搞两次活动。”俞兴华说,老同志的感情千斤难买,大家口口相传,人越聚越多,现在每次活动都有一百二三十人参加,甚至还有人坐着轮椅也要赶来呢。
俞兴华承诺:今后哪怕公司不办了,只要我在一天,自己掏钱也要给大家搞活动。 记者 葛辉 通讯员 高海伟
人物档案:俞兴华,70岁,原杭州制氧机集团公司董事长,1995年获全国劳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