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将冬天好发的疾病,选择在夏天治疗。这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天人合一”、“择时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等理论,乘“伏天”阳气最旺盛、人体经络疏松之时,通过药物敷贴等中医治疗手段,调节人的脏腑功能,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冬病夏治一年三十天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连续三年,也就是三个疗程。今年冬病夏治的时间:头伏7月14日—7月23日,二伏7月24日—8月12日,三伏8月13日—8月22日。
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宣丽华主任医师介绍,“冬病夏治”打破了传统的季节限制,在夏季延用冬季的方法,采用特制的膏药外敷在人体特定的穴位,或局部手法按摩、针灸等外治以及呼吸科内服方法,通过刺激穴位及药物的渗透吸收,起到疏通经络、健脾益肺、温化痰湿的作用,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呼吸道的抵抗力。此法适用于治疗那些冬季易发病或病情加重,夏季病情缓解的慢性疾病。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支气管哮喘及一些过敏体质患儿,或感冒、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等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等,一般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可防止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针对哮喘、感冒频发患者
虽然夏季不是哮喘的高发季节,但是人们发现,夏季三伏天,气候炎热,人体阳气旺盛,汗腺分泌强,对经络、穴位更为敏感,采用穴位贴药方法,将渗透性强的药物贴敷于背部、胸部腧穴,使局部发热、充血,每伏贴一次,共三次。此方法对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哮喘复发有良好的作用。外治可以采用贴膏药的方法,内治可服扶正固本中药汤剂,内外合治,可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有一定的远期疗效。进入秋冬季节后,可减轻减少哮喘、感冒的发作。
适应范围:反复感冒、咳嗽及哮喘患儿缓解期。
方法:取背部腧穴,用特制中药膏,在俞穴上按摩后,贴上药膏,约贴2~8小时(视患儿年龄、耐受力等)后除去,每隔7~10天一次,共3次为一疗程,连续可贴3~5年。
作用:通过中药膏在穴位上敷贴后的经络传导作用及药物本身的芳香辟秽豁痰通络等功效,达到增强体质、预防哮喘复发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注意事项:
1、局部皮肤发红,有小血疹等为正常现象,个别也可能起小泡,1~2天自愈,切勿抓破。
2、药膏除去后可洗澡,但不可用肥皂,也不能在皮肤发红处用力擦,可用清水冲洗。
3、敷贴当天忌游泳、忌吃冷饮。
治疗慢性咳喘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往往反复发作,病史超过两年,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发作加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春夏季节则发作有所减轻。浙江省中医院儿科、针灸科通过近20年的临床研究表明,“冬病夏治”这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对慢性咳喘病有较好的预期疗效。
如何进行“冬病夏治”?宣丽华说,目前有许多方法,有中药汤剂、膏剂,有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方法,省中医院主要采用中药穴位敷贴和穴位注射方法。因为这种疗法发挥了穴位刺激和药物作用的疗效,集汤药和穴位为一体。中药穴位敷贴及穴位注射,一方面通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
敷贴治疗风湿病
风湿病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所选用药物均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之功效。通过穴位经络或者局部给药,可以同时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药物通过透皮吸收,在局部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并且刺激局部经络穴位,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作用;夏季三伏为人体经络气血旺盛之时,此时配合穴位药物敷贴,可达到最佳疗效。
风湿病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适应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颈椎腰椎退行性病变等疾病。
敷贴治疗冻疮
宣丽华说,夏治冻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冻疮患者身体多为阳虚,故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久之肌肤失养,阴寒久伏于脉络,导致冻疮反复发生。
中医研究表明,阳虚者,可受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使人体阳气在夏季处于节律变化的高峰,体内凝寒之气,因此有易除易解可能,加之夏季皮肤毛孔容易扩张,如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佳效。反之,在冬季人体处于阳气年节律变化的低谷值,即使补之,疗效亦难尽如人意。
因此,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可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所以,不失时机地“冬病夏治”冻疮,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借助夏季旺盛之阳气,配以药物外搽、穴位敷贴等治疗手段,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融会贯通,皮肤肌肉濡养温煦而不发病。
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以鼻黏膜病变为主的1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鼻塞、清涕等。除此之外还有咽痒、眼部痒感等。这类病人的最大特点是对空气中某种物质特别敏感,如遇花粉、冷空气等,出现连续不断的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
过敏性鼻炎好发于春秋两季,属于“冬病”。患者往往为虚寒体质,多怕冷,遇冷发病,尤其是气候突变时明显。临床表现为多清涕、鼻痒、喷嚏、鼻黏膜水肿、苍白等寒症。该病以寒、虚为特点,就像一年四季的冬季,因此称之为“冬病”。“寒者温之”,意思是说寒者要用热性药、补药进行治疗。三伏天正是一年中阳性最甚的季节,此时人体腠理疏松、经络开放、血流畅通,采用“冬病夏治”敷贴对相关穴的治疗,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症状。
新疗法治疗顽固性疾病
杭州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包烨华医师介绍,今年杭州市中医院根据不同的患者人群,分别选用地道的名贵中药,如麝香、白芥子、生麻黄等,对慢支、哮喘病人选用特制的伏天膏,对过敏性鼻炎在膏药中加强补益肺肾、补气固卫的中药,对类风湿关节炎则加强补肾强筋、活血止痛的中药,使治疗更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此外,今年还新增了一种治疗方法———灸法。这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将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人体一定穴位上,通过经络的传导,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
“膏药穴贴”如何贴
包烨华指出,“膏药穴贴”还是有讲究的,首先,穴位外敷的时间是夏令三伏,即每年的初、中、末三伏各一天(约每隔10天外敷1次),每年外敷3次,一般要求连续外敷3年为一个疗程(即连续3年的三伏接受治疗)。
穴位外敷成人每次2~6小时,儿童每次1~3小时,如果外敷时感到局部疼痛较甚,灼热难忍,可以随时停止外敷,揭去膏药。
外敷后有的病人外敷处可能会出现水泡,皮肤瘙痒,这属于正常现象,如水泡较小,不必做特别处理,最好让其自然吸收;若水泡已破,可局部涂龙胆紫药水,请不要用膏剂外敷;如水泡较大,可去医院处理。
穴位外敷的三伏期内均要尽量避免感冒,外敷当时不能进食冷饮,不要过度吹电扇、用空调。
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
●外敷伏天膏的患者,一般在贴膏药后4-8小时后,局部会感到灼热难忍,此时应当即刻将膏药揭除。
●直接针灸的患者,在灸后可吃一些酒酿、香菇类食品,促使灸疮化脓;过了5-10天后,待疮口化脓时更换小青膏(本科自制的黑药膏),每天一次;在疮口周围可用绿茶水或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洗;如果在疮口化脓之前小青膏脱落或破裂了,请随时更换一张新的。
●铺灸的患者来治疗时,最好有人陪同,以便当患者在艾灸点燃后有灼热感时,陪同者能将蒜茸下面的一层桃花纸连同蒜茸和艾绒轻轻提起,左右稍加移动以防起泡。
●清淡饮食,忌吃海鲜和辛辣刺激食品,如:大蒜、辣椒、葱、姜、胡椒等,忌食冷饮和冰冻食品,少喝酒,少抽烟。
●充足睡眠,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收视紧张和刺激性过强的影视片。
●不要长时间在空调房内逗留。
●情绪调节,注意维护良好心态,避免过于激动、烦躁或悲伤忧郁;适当安排简约、宁静的生活方式。
据悉,浙江省中医院针灸科、儿科“冬病夏治”目前开始预约登记。儿科7月6日开始每周1、3、5上午膏药贴敷;针灸科7月14日(头伏)正式开始治疗。杭州市中医院也已开始冬病夏治的预约工作。 于伟 徐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