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橱里至今珍藏着一册由林则徐书写的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庐的影印本《朱子家训》,虽然书页已经陈旧泛黄,却还平整无损。这是母亲留给我的,这里凝聚着母亲的爱。
记得还在我念小学高年级时,一天放学后,我正坐在桌旁练习珠算,母亲把我叫到房里,递给我一本半旧的线装书《家训》,嘱我收好,并规定这是我的课余必读书。
以后每天晚上,母亲见我做完作业,就教我读《家训》。母亲自己能一口气顺溜地背诵全文,这让孩时的我感到很惊讶。母亲认真地教读,还把她认为对我有益的句子仔细讲解。“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很快我会背诵了,渐渐地也能悟到其中的一些道理。
母亲平时对我们子女很严格,她要求我的当然不只是能熟念《家训》,还要身体力行学着做。母亲时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我们,可以说我的许多良好习惯的养成跟那时母亲的训导和培养是分不开的。我和弟妹都不睡懒觉,“黎明即起”,起床后洗濑完毕就帮母亲洒水扫地,擦凳抹桌,还把老宅的那个大天井打扫得干干净净。清晨洒扫,成了我每天劳作的第一课。我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搬进新村小区,扫楼道、擦扶栏等公益劳动我都乐意为之,并习以为常。
当时,我家兄妹多,家庭经济不宽裕。母亲就像千百万中国劳动妇女一样,勤劳吃苦,生活俭约。我们的宅子后面有个荒园,母亲就在园里垦地种菜。青菜长势快,浇水施肥,很快就绿油油的一片,抢人眼球。尤其到了夏季,地里萝卜、茄子、南瓜,还有黄瓜、西红柿相映成趣,生机盎然,那繁茂热闹的景象,把人心撩拨得痒痒的。那时,每天放晚学后,我常跟随母亲到园子的菜地里帮助“侍弄”。这样,我跟母亲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培养了我勤劳的习惯。我也终于体会到《家训》中“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羞”的含义。吃着自己种的菜蔬,真是特别有滋有味。而“自奉必须俭约”也成了我们全家生活的座右铭。
母亲自己节俭,而对别人却不吝惜。记得有一次一位住在乡下的亲戚进城来说我舅公病了,想借点钱治病。母亲听了二话没说,凑了一笔钱让那位亲戚收下。母亲常用《家训》中的一句话教导我们,就是对有困难的亲邻要“常加温恤”。
今天我退休了,已是有了儿孙的长辈,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那本《家训》,尤其是其中有生命的东西。我还经常翻阅它,这是一笔丰厚的财富。现在我也像当年母亲一样用它训导我儿孙。《家训》成了我家庭教育的一部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