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要闻
4  
PDF 版
· 竞争之下出质量
· 浙报入选中国品牌500强
钱报蝉联浙江媒体品牌第一
· 写首长诗赞祖国
· 600个祝福
献给祖国
· 浙江省十大
抗癌明星揭晓
· 候鸟式养生养老样板基地启用
· 曹景行“浙江老年大讲堂”开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6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竞争之下出质量
——访全国劳模祝以军
  在业界,说起曾获得“全国银质奖”的“朝阳”牌轮胎,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杭州橡胶总厂的,不错。”而在厂里,说起全国劳模祝以军,大家都会夸赞:“她呀,出了名的肯干。”

  “朝阳轮胎呀,就是我们手上拼出来的。”祝以军说,“以前在我们厂里,什么劳动竞赛呀、操作比武呀,那是家常便饭;大家质量意识也很强,渐渐地,‘朝阳’这个名牌就创出来了。”

  祝以军是1975年进厂里的,是力车胎车间的成型工。那时候,杭州橡胶总厂主要生产自行车、钢丝车、汽车这三大类轮胎。“我所做的是钢丝车轮胎,大多用在农用车上。比起汽车轮胎来,虽然钢丝车轮胎没那么重,但也有5公斤,而且汽车轮胎成型需要几个人共同完成,可钢丝车轮胎成型却只有1个人操作。”她说,“所以,这是个体力活,非常辛苦。”

  但再苦再累,从小独立性很强的祝以军都咬咬牙过来了。刚进厂时,厂里只有四五台坐式机器。“只有老工人,才有资格在坐式机器前坐着做;我们年轻人,都是站着做的。”她说,“这操作要领,有点类似驾驶员,得手脚并用,配合协调。”

  在她的一番比划下,记者总算明白了她这个工种的操作流程:在车间里,已经被切成块的橡胶(俗称“帘布”),经传送带运到祝以军这样的成型工旁边;“布上有一条条的斜线,很容易撕。我们就把帘布撕下来绕在筒子上,将它和三角橡胶、胎面一起做成半成品,经检验合格后,拿去‘硫化’完毕,就算成型完工了。”她说,“整个操作流程,都是经过传送带流水作业,算是半机械化吧。跟现在没法比,如今的自动化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啊。”

  “每逢夏天高温天气,我们的工作条件还要艰苦。”祝以军说。在“一块橡胶一块肉,一滴汽油一滴血”的精神鼓励下,杭州橡胶总厂提出了“战高温,夺高产”的口号。“我们力车胎车间隔壁就是硫化车间,那里温度会达到摄氏五六十度。因为四面不通风,我们车间里也很热,每个成型工前面,都有1台电风扇使劲对着吹,可脸上的汗水还是不断往下滴。”

  刚进厂那会儿,一个老工人1天能做出120条合格产品来,已经算是最高产量了。“我们年轻人进去,很用功,手脚也快,仅仅几个月时间就超过了这些老工人,1天能做出160条合格产品来。几年之后,又创造了新记录,每天最多能做到260条。”祝以军说,“这些,得归功于全厂的质量意识。那时候,班组长和检验工可严格了,万一做出次品,一定要我们自己修好后再下班。”

  这种质量意识,也表现在一些活动中。“先是劳动比武插‘小红旗’,而后又是‘千条无次品’比赛和‘万条无次品’竞赛。全厂上下,狠抓质量的气氛可浓啦。”祝以军说。

  到1985年,祝以军刚好进厂10年。就在这种质量意识的锤炼下,10年间,她完成的产量为全车间最多,质量也是最好的。这一年,她顺理成章被评为全国劳模。

  记者 沈爱群 通讯员 严爱国

  

  人物档案:祝以军,56岁,1985年获得全国劳模称号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要闻 00001 竞争之下出质量 2009-6-19 48256F6C00202568482575D3001B0F0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