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片:
杨关根 主任医生、硕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肝肠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上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人是便秘患者。近日,由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承办的国际医学学术活动,专门探讨人体“出口”问题。来自英国、印度、日本、美国、巴西等多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共40多名世界顶级专家参加,一起参会的还有来自国内各个城市的500多位专科医生。
便秘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慢性便秘不仅会导致粪性结肠穿孔、心脑血管疾病加重甚至猝死,还可能增加肠癌的发生率。杭州市三医院在杭州主城区抽样调查了5500人次,得出了杭州便秘调查数据——杭州便秘患病率为17.6%,高于全国便秘患病率4.34%~16.0%的水平。
便秘率农村高于城市、女性高于男性
杭州市第三医院肛肠科主任杨关根介绍说,预防慢性便秘,要从培养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上做起。调查表明,杭州便秘人群中,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而农村患病率又明显高于城市。杨关根分析说,农村居民大多对便秘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足,而且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上也比不上城市居民,因此往往便秘患病率高于城市。而女性高于男性则主要源于男女之间不同的生理结构。
如何判定自己有无便秘,是否需要就医?杨关根给出一个比较普遍的标准:一周如果能顺利排便2~3次,说明还是正常的;如果不行,最好到医院去诊断一下。
另外,对于很多人喜欢“厕上读书”的习惯,杨关根认为很不好:“一般每次排便5~10分钟是比较正常的,时间太长不好。”他认为,上厕所时看书,容易一蹲就蹲很长时间,“这样会引起肛肠疾病,如肛裂、痔疮等。”
会上,有专家指出精神心理因素是影响胃肠功能的重要因素,健康人群调查显示,个性特征与粪便质量有关,自尊心强、性格外向的人排便频繁、量多,便秘患者较正常人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其中又以焦虑和抑郁表现最为突出。
每天摄入25克纤维素保“出口”顺畅
专家们一致认为,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是排泄顺畅的保障。一个可衡量的标准是,每天摄入25克以上的纤维素。“如果单单折算成水果,起码要好几斤。”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丁义江教授说。
除了多吃水果蔬菜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多运动、多喝水也是对便秘很有效的一剂“生活处方”。而对于便秘的治疗,杨关根表示,在纤维素无效时,首先会选择保守疗法,比如使用缓泻剂、灌肠、刺激性泻药等;联合用药无效时,才需考虑手术。
如何预防老年人习惯性便秘
杨关根说,多吃点粗纤维食物是最好的预防,因为粗纤维对肠肌是一个持续性的刺激因子,可以促进肠蠕动,缩短粪便停滞不前留在大肠内的时间,使大便通畅。在调查中发现,经常吃芹菜、菠菜、竹笋的老年人中,发生便秘的只占7%左右,经常吃苹果、生梨等富含粗纤维的老年人中63%无便秘。而在有秘便的老年人中,吃水果的只有28%。这充分说明粗纤维对老年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因此,老年人应当多食用一些水果和蔬菜等粗纤维食物。
其次,要加强体育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便秘发生机会增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老年人消化腺逐渐萎缩退化,分泌功能降低,同时肠道肌肉松弛无力;二是肠肌收缩无力,大肠内粪块无法被推动,停滞的时间就延长,这样数天才解便一次。但这仅是问题的一方面。为什么有的老年人不发生便秘呢?这里另有原因,国内外研究均发现,缺少锻炼的老年人在x线照射下可发现左半结肠内有粪块积聚,而在有运动习惯的老年人中,就没有发现结肠有积聚的粪块。通过调查,证实了这种情况,没有锻炼习惯的老年人中便秘占40%,而坚持锻炼的老年人中便秘者只有20%。尤其是那些中风瘫痪、股骨颈骨折等卧床不起的老年人,更易引起便秘。
杨关根特别指出,有便秘的老年人,长期反复使用刺激性泻药不可取,因为这样会损伤直肠肌肉间的神经、血管、淋巴,最后导致括约肌松弛,粪水外流,医学称为“导泻的结肠”,结果是带来更大的痛苦。老年人应尽量不用或少用泻药。必须用时,可轮换着用,不要专用一种泻药。
此外,老年人长期便秘容易发生一些疾病,需要加以提防。如结肠癌引起的便秘,痔疮、肛裂、肛瘘引起的便秘,如果治疗不当,可引起继发性感染。病人因怕痛而不敢按时排便,时间一长,就会使停留在直肠内的粪便变成又干又硬的粪石,使下腹发胀不适。因此老年人对肛门周围的疾病要及时治疗。 黄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