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纪实
3  4  
PDF 版
· 成都公交燃烧
拷问城市公共安全
· 85岁老布什
高空跳伞庆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6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成都公交燃烧
拷问城市公共安全

  6月5日早晨7时30分,范庞丹像往日一样出门上班。临走时,她把桌上的一大杯凉白开水一饮而尽,然后在路边的早餐店买了3个包子,边吃边走向9路公交车站。“这杯水帮了我的忙。可就这样,我跳下车时嗓子已经干坏了。”8日下午,在收治了45名伤员的成都军区总医院,29岁的范庞丹说。

  

  一名逃生者的惊魂

  9路公交车往返于天回镇和成都火车北站之间,运行地段在成都市北郊三环一带。公路并不窄,但因这一带汇集了多家物流公司,道路两旁总是挤满了各种货车、客车。

  早上7时到9时,正是上班的高峰期,路边到处是人,范庞丹在成都军区总医院斜对面等车。今年3月,这个29岁的姑娘在成都一家公司谋到了文员的职位。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她这个上班族的生活,每天总是从拥挤的公交车开始。

  这天和往日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太阳很大,7点多天就很亮了。”范庞丹说。

  前后有两辆9路公交车开了过来。前一辆红色,后一辆绿色。眼看着前一辆坐不上了,范庞丹小跑着去赶后面的那辆。

  她刷卡上车。和成都的多条公交线路一样,9路公交车分普通车和“高档车”,“高档车”其实就是空调车。坐这种车,范庞丹卡里的10元钱可以刷10次。

  虽然乘公交拥挤,但票价毕竟便宜,对范庞丹这样月薪也就1000多元的普通上班族来说,“打的”是奢侈的开支。

  上车后,范庞丹习惯性地看了一眼前方的车载电视,当时正是7时45分。5分钟后,范庞丹身边站着的一位大姐手机闹钟响了。她们当时彼此看了一眼。事发后,幸运活下来的她们,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的同一个病房里相遇。

  上车就没有座位。范庞丹站在刷卡机方向的前三张座位前,手抓吊环。此时,电视里一段国际新闻刚结束,“广告之后,马上回来。”

  突然,范庞丹听见身边有个男人喊:“有汽油味,停车!”同时,她看见了一团火从车厢后面蹿了起来。

  没等范庞丹惊呼出声,车内浓烟弥漫,她眼前全黑了,连周围紧挨的人也看不清楚。在黑烟中,她拼命地乱挤,突然看见眼前有一片光亮,她想着是窗户,挤到跟前,跳了下去。

  事后,她发现跳下的窗户在司机座后,是被外面的人砸烂的。而她刚才所站立的地方,其实有扇玻璃是打开的。“可人全都慌掉了,啥都不知道。”    

  

  遇难者和幸存者

  跳窗逃生的范庞丹,背上、手上多处擦伤,腿部淤青,额头缝了5针。可很多人没有她这么幸运。

  范庞丹说,起火前,车上人越上越多,每一站都有许多人在车下翘首等待。在蜀陵路口,又上来几个人。因为前面上不来,他们从后门上车。范庞丹帮他们把乘车卡递到前面去刷。

  从坐车到出事的5站路上,范庞丹3次帮人递卡。“车上已经很挤了。可大家都想上车,司机也没有阻止。”她说。

  在蜀陵路站,有两个人终于没挤上来。到了下一站“将军碑”,又有一位孕妇上车。

  大约3分钟后,大火烧起来了。范庞丹最后一次帮助递过卡的人,全挤在门口。当大火卷过来时,他们首先被吞噬。

  6月7日中午,在蜀陵路成都市殡仪馆门前,王绍文见到了女儿王春蓉和男友的遗体。

  没有人知道,在现场遇难的这25人,是因为浓烟窒息而死,还是被烧死或踩踏而死。

  活下来的人中,大部分人被烧伤,其中20多人重度烧伤。

  29岁的周小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她全身95%以上烧伤,因吸入大量的黑烟,做了气管切开手术,至今没有脱离危险。

  6月8日,24岁的王彦(化名)正在接受手术,她的妈妈守在病房门口。这个瘦弱的母亲手里拿着相机,里面有女儿要做植皮手术前剃了光头的照片。

  照片的前一页,是王彦挽着爸爸的胳膊走在大街上。这个24岁的姑娘,原本高挑、美丽。

  女儿全身40%烧伤。妈妈没有眼泪,还觉得幸运。

  毕竟,女儿活下来了,而且爱美的她,脸上没有受伤。

  不久前,王彦刚接到四川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事故发生前,她是一家超市的人事部职员。这个好学的姑娘,边上班边考研,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但是现在,她只能躺在医院里。妈妈不知道3个月后,女儿是否还能回到校园里。

  17岁的高一学生刘琦没能活下来。在进入病房后,爸爸妈妈就再也没有看到他。6月7日凌晨,他的心脏停止跳动。

  此前的两天,他的父母守在医院门口,期盼奇迹的发生。

  

  死亡之“门”

  6月8日下午,被称为“地狱巴士”的川A49567公交车仍停放在事发地不远的一个停车场里。车身蒙上了一层蓝布。不时有人从门外朝里边张望。此前,相关的勘验工作,一直在这里进行。

  这是一辆成都客车厂生产的型号为CDK6110的公交车,后置柴油动力发动机,是成都客车厂多年以前推出的第一款空调低地板高档公交车,额定乘员是73人。但在事发时,载客大约在110人左右。

  据业内人士介绍,此型车成都市最先在3路上试运行,后来曾在56路、34路、9路等线路上大量上线。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这辆车在执行62号线时,就曾被媒体曝光没有安装救生锤。

  事发后,当地已部分停止了同类型号的车辆行驶。但在6月8日下午,9号车线路上,还有同类型的空调车在行驶。

  据了解,出事车辆两边各有六大扇玻璃。其中车门一侧前面3个座位处的窗户和车后部最后一扇窗户可以打开。中间的大扇玻璃则全部封闭。事发后,司机身后的一块玻璃被人从外面砸开,这也成了一条生命通道。

  除了司机身边一个门外,该车的前部和中部各有一个门,下客门是两扇朝里打开的门。

  警方称,事发后,司机曾采取开门的动作,但门并没有打开。门口的尸体证明当时有多人拥挤在门前。但这却是一扇死亡之门,堵住了人们逃生的希望。“人多可能导致门打不开。但这种所谓的空调公交车既然如此封闭,为什么没有考虑危险发生时的逃生需要,至少对门有手动的设计。”事发后,有网友如此质疑。“我们一起用砖头砸,才把窗户砸出了一个洞。”李利群说。

  34岁的李利群家住天回镇,当日早晨,她骑电瓶车上班。    

  据她说,大约一里之外就看见车的后面在冒烟,她们追赶上去呼喊“停车”,但司机未予理睬。

  在大火烧起之前,李利群和周围的人拼命地砸窗户。第一个递出来的是一个婴儿,后来又递出来了一个5岁的女孩儿。而当大火烧起来时,人们无法靠近,那些悲惨地呼救、而人根本无法救援的场面,李利群到现在想起来还是泪流满面。

  

  挤成“沙丁鱼”的公交车

  “如果不是车严重超载,死亡人数不会那么多!”事发后,关于9路公交车严重超载的质疑不断。

  “车里挤得就像沙丁鱼罐头。而且天天如此。”一位经常乘坐9路公交车的市民说。因为当地有不少“打工村”,居住着大量在附近上班的打工者。又因终点站是火车北站,每天有不少人拎着大包小包从这里上车。

  长期以来,公交车拥挤几乎是每个大城市的通病,在成都这个休闲城市里,也是如此。

  事实上,出事车辆按照其规格长12米、宽2.5米计算,整辆车的内部空间不足30平方米。约110人拥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车厢里,当灾难发生时,逃生之艰难可以想见。

  根据网上传播的现场一张照片显示,一女子浑身是血,遗体被踩踏,惨不忍睹。

  “车上严重超载,人们又没有逃生的安全演练。在这样的环境里要逃生,实在是太难了!”有人说。

  

  城市公交应该怎样安检

  除了严重的超载,事件的直接起因被认为是有人携带易燃物品上车。

  但易燃物品是怎样被携带上车的这些问题仍然值得思考。

  2008年7月21日,昆明市发生公交车连环爆炸案,一度引起对城市公交系统安全检查的讨论,但最终没有引起更大层面的重视。

  就在成都9路公交车燃烧事故发生后的6月7日,在事发地附近,有一老汉携带一桶菜油上车,因司机刹车导致油桶泄漏,乘客和司机发生争吵,但对携带上车的液体检查,却至今没有。

  和长途客车不同,大城市的公交车没有这样的设置。在摩肩接踵的车厢里,又该如何防范。在成都,9路车的终点是成都北站,不时有乘客携带大包小包沿途上车,至于包中到底装有何物,几乎无法做到安检。“虽然无人售票车提高了营运效率,但仅仅一名司机面对汹涌客流,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满大街跑的公交车成为不设防的城市公共地带,超载时无人限制登车,拥挤时无人疏导人流,发生危险时无人指挥疏散,更别说鉴别携带危险品上车了!”有成都市民称。    

  事发后,许多人向监管部门提出建议,认为应该提高公交车风险预防,增设安检设备。也有人建议,能否在车下设立疏导员,这样在乘客上车时也有一个目测的经过。             据《华商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纪实 00007 成都公交燃烧
拷问城市公共安全
2009-6-17 浙江老年报000072009-06-17000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