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耄耋老人,现在家中安享晚年。今年适逢国庆60周年,不由地回想起60年前那段带枪征粮的岁月。
1949年5月初,我于吴兴简易师范提前毕业,参加欢庆解放宣传工作。暑假后正式加入教师队伍,任教于吴兴县戴山乡小学。
当时军粮征集十分紧迫,为此,我们小学在入冬后,就提前放假,并抽调部分教师,配合解放军战士参加征粮支前工作。
我与解放军某部战士魏同志一组,被分配去戴山乡化度庄村。戴山位于太湖南岸,江浙两省交界处。原本湖匪横行,当时虽已解放但散匪甚多,匪情严重,情况相当复杂,人心也尚未稳定。所以区政府为我配了枪支以保安全。我和魏同志同住一间小屋,晚上我俩不睡床上,而是隐蔽地睡在地上,头对着房门,枪支放在身旁,一有情况,翻身即可开枪。我们两人都很年轻,血气方刚,形势虽然紧张,却全然不惧,照常开展工作。
当时征粮任务很紧急,上级限期完成。我们到村后,首先要统计核实全村乃至备产的田亩数。当时采用的是“自报公议”,我们的大量工作就在背靠背的公议上,俗称“反黑田”。由于魏同志是江西人,参军不久,一口江西话,农民根本听不懂,而我们吴兴方言他也听不懂,所以我只好充当“翻译”,这更加重了我们的工作量。一次次“反黑田”,一次次重新核算,在不知不觉中鸡鸣天亮,熬通宵成为家常便饭。60年前的冬天,天气比现在寒冷多了,冬季经常冰天雪地,我们熬到深夜,又冷又饿。村里农会主任看我们实在辛苦,就偷偷地为我们捎来热腾腾的老南瓜或芋头。可我们也不敢多吃,当时农民生活也很困难啊!
经过多日的反复计算核实,终于将全村的田亩数统计准确,然后再核算每亩的负担粮数,按每户田亩计算应征数,然后张榜公布。对生活特别困难的,还经过公议予以酌情减免。
由于我们在整个征粮工作中做到民主、公平、公开,因此正式开征时非常顺利,按时圆满完成了征粮支前任务。在全区评议中,化度庄村被评为“征粮支前先进”。60年匆匆过去,回想当初,恍若隔世。面对当今盛世的幸福生活,更觉应倍加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