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我,温暖你,关爱老人行动中……
6月7日,本报两周一次的“社区直通车”,来到了浙北平湖市。
这也是本报这一栏目首次走出杭州市区举办的活动。
平湖是著名的“西瓜之乡”,其经济实力已连续多年列入全国百强县。
背着斗笠看演出,舞台搭在瓜地旁的生态餐厅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平湖解放60周年。60年来,清朝乾隆皇帝口中的“金平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当地“平湖西瓜”的美誉一直没变。据记载,平湖西瓜已有1000多年的栽种历史。明朝嘉靖年间,平湖西瓜因汁多味甜、爽口无渣,被列为皇室贡品。平湖西瓜还被誉为“江南第一瓜”,饮誉江、浙、沪,蜚声港澳。而当地特有的“三白瓜”、“马铃瓜”,更是名闻遐迩,在中国南方曾畅销半个多世纪。
平湖广陈镇,是当地有名的西瓜产出地。广陈镇龙萌村,有个1500亩的“金龙门”生态休闲园,近来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农业观光。6月,正是平湖西瓜的成熟季节,在这个生态农庄里,游客们或是采摘,或是购买,好不惬意!当天,我们“社区直通车”平湖站的舞台,就搭在瓜地旁的“金龙门”生态餐厅里。
听说有演出,当天中饭一过,当地村民就三三两两赶了过来。“不用动员,大家都来了。”龙萌村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孙燕萍说。
老年人来了,孩子们也来了。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年妇女,她叫沈凤珍,是背着斗笠来看演出的,还赤着脚,高高地卷着裤腿。她说:“我就在‘金龙门’休闲园区附近的秧田里干活,听到锣鼓敲起来,就忍不住也想来看看。”
开演时,很多外地游客正坐在生态餐厅里吃中饭。50多岁的陈晓非是上海游客,他开心地说:“边吃午饭,边看演出,感觉很新奇!”
拿竹筷,敲铜碟,一群老姐妹,演起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平湖钹子书”
担纲此次演出任务的,是平湖市常青艺术团,团员们都是当地老年大学的学员。
大合唱、孔雀舞、器乐合奏、越剧表演……老年大学学员们以自己的多才多艺,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叫好。
“敲起钹子心欢唱,老姐妹上台唱一唱。学无止境把学上,老年大学书声琅……”当12个老姐妹身穿罗凤衣,人人手持一根竹筷,敲起一面铜碟,齐声唱起自编自演的平湖钹子书《闯出一片新天地》,充满江南韵味。甫一亮相,就令人眼前一亮。
“钹子书,又称‘说因果’,可是我们平湖的文化一绝啊,据说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浙江省民俗民间艺术第一批名录中就有平湖钹子书。”观看的人群里,一位姓朱的老先生如是说,“没想到今天还能在这里看到,真是难得!”
钹子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平湖乡村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其源头,可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闯出一片新天地》,可是我们艺术团的保留曲目。”常青艺术团团员、70岁的小学退休教师戎莉莉说,“别小看这充满‘土味’的钹子书,它在我们这里可是有不少粉丝的。每年一次的平湖西瓜灯节,我们都会被特邀去演出这一节目。”
“你们老年报将活动办到平湖来,我们可高兴了!”常青艺术团负责人金良观说,“为了确保这个钹子书节目的完美呈现,我们已经排练了半个多月呢。”
现场表演的西瓜灯雕刻,引得观众团团围拢来
演出进行到一半时,朱矩君、徐昌国两位西瓜灯雕刻艺术家的上台,使得全场观众个个伸长了脖子。
“平湖人在品瓜之余,将西瓜制成别具一格的西瓜灯,这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情趣和欢乐!”退休教师徐昌国说。
在徐老师的介绍里,我们知道了:所谓西瓜灯,就是将西瓜瓜瓤挖去,在瓜皮上雕出各种精美图画,内点蜡烛(或灯泡)而成的一种特殊的季节性观赏灯。观赏西瓜灯,那种天成奇趣绝非一般灯彩能比。碧绿碧绿的瓜色,透着柔和、嫩黄的微光,瓜灯上的景物犹如隔着一层绿纱,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远看,则碧映团圆,冰雕细碎,恰似冷月当门,送来阵阵凉意。
雕刻西瓜灯,必得有绘画作基础。当天,83岁的朱矩君和73岁的徐昌国,一人擅花鸟一人工山水。在雕刻时,两人也是风格迥异。朱矩君是粗放型的,“刷刷刷”几刀下去,但见瓜皮不断横飞出来;而徐昌国则明显是细腻型的,他用一把不锈钢大勺圈定轮廓后,就坐下来不紧不慢地刻着,山水、宝塔、飞鸟,陆续在他的刀下显现……
可别小看了台上瘦瘦的朱矩君,在平湖当地可名声不小呢。一度,平湖西瓜灯技巧曾经失传。上世纪80年代,美术老师出身的朱矩君第一个捡起刻刀,让这门传统的古老艺术在平湖重放光芒。朱老师刻瓜灯,常常是自己动手做刻刀——一块铁皮,被他弯一弯,就成了一把适手的圆口刀了。他动作也快,在一个西瓜上刻些花鸟,只要几分钟就成。“如果刻山水,那就慢了,起码得花1天以上,有时甚至是1个星期。”他说。20多年来,朱老师刻成了无数西瓜灯,也带出了不少徒弟。
现场,有些观众为了看清楚两位老师的雕刻技巧,纷纷跑上台去凑近了看。有趣的是,朱矩君的身边围了不少成年人,围在徐昌国旁边的,则是孩子们。最后,当两位艺术家将现场雕刻成品的瓜灯图案《长寿鸟》、《万年青》和《江南水乡美》展现出来时,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老年骑游队往返40公里,为的就是来看这次演出
本报组织的这次活动,还受到了平湖当地一些文艺知名人士的盛情加盟。平湖音乐家协会主席赵乐就是其中一位。当天,这位桃李满天下的中学音乐教师,字正腔圆地用美声唱法演唱了歌剧《江姐》选段“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一曲唱罢,在台下观众的一再要求下,她又演唱了一首《昭君出塞》。她说:“你们老年报举办的这个活动,丰富了我们平湖老年人的生活。作为平湖人,我也应该多多为老年人服务!”
当天,台下的观众把偌大的生态餐厅挤得满满当当。在他们中间,当属来自平湖市当湖街道老年骑游队的方块最为醒目。“台上演员中,有我们骑游队的队员王振生参加演出。我们都是来为他鼓劲加油的!”队员们说。
这个鼓劲的“亲友团”实在壮观。“我们骑游队共来了32名队员。”73岁的队长侯辉说,“我们早上8时从平湖城关镇出发,骑了20公里、花费一个半小时到达龙萌村,为的就是来看这次演出。不错,不错,我们欣赏了高水平的演出,看到了久违的钹子书,也体会了西瓜灯的雕刻,真是不虚此行啊!”
沈爱群 李鹰梅 蒋连华/文
何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