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森林密布,河流纵横,青山秀水,养育了800多位百岁老人,成为中国的“长寿之乡”。
百岁老人闲不住
初夏,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凯里市旁海镇水珠村的山沟里,梯田已插过了秧。在一面山坡的半山腰,102岁的苗族妇女王巫猫光着脚,在田埂上挥刀打杂草,为牛准备粮食。
王巫猫生于1907年3月20日,那年是清光绪三十三年。老人身材瘦小,有些驼背,穿着苗族传统服装。村里当党支部书记的儿子张文芝劝她回家休息,她说草还没割够,张文芝说明有记者来访,她才答应回家。
回家的路崎岖不平,然而对这位百岁老人来说早已习惯。一米来高的田埂,她手脚并用轻松翻上;平地上,她稳稳当当、步伐均匀有力,手拿一根竹条当拐棍,可她并不怎么用。
张文芝给记者叙述了老人这天的活动:早7时起床做好一家6口人的早饭,半上午时拿出砍刀来磨,准备下田割草,之后给一家人做午饭,下午当张文芝去村委会开会时,她偷偷溜出去干活,直到张文芝带着记者在田里找到她。
张文芝说他记事的60多年里,老人从来没生过大病,“顶多是感冒发热,从来不吃药,过几天就好了。因为天天干活,胃口特别好,每顿饭吃两三碗。”
王巫猫特别爱劳动。张文芝说:“一刻也闲不住,上山砍柴,下田除草,做饭喂牛,她样样都干,家里人劝她不要再做这些活了,又不是没得吃没得穿,可她总是不听,我们说多了她还不高兴。”
家人总结王巫猫长寿的秘诀,心气平和、顺其自然是重要的一项。张文芝说,老人一生经历了不少大起大落,但都能心平气和对待。
张文芝说,生活规律、注意饮食也是老人的长寿“秘诀”。她早7时起床,冬天晚个把小时,晚上9时睡觉,常年如一;饮食上虽不忌口,但一般少肉少盐,爱吃蔬菜等绿色食品,每顿必吃自家用大米发酵制成的白酸汤。
离水珠村不远的旁海镇上,107岁的王杨氏也身体健康,她告诉记者,这段时间脚有些肿,走不了路。她的儿子王文仲说:“记忆力、智力都很好,附近的邻居她认得全,哪个小孩儿是谁家的也都知道,3年前还帮着家里的小卖部卖东西。”
家人总结王杨氏的长寿经验说,控制进食是一大关键。王文仲说,老人从不多吃。“她还老劝我不要多吃,说能吃三碗的,吃两碗就够了,吃多了不舒服”。
水做的黔东南
黔东南州是中国科学院专家认定的“贵州梵净山-清水江-镇宁长寿带”中长寿人口富集地。
据资料记载,这块土地上曾养育800多位百岁老人。根据黔东南州老龄办2008年统计,全州现有100岁以上老人123人,80至99岁老人6.5万余人。
黔东南州生态完好,是贵州省确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境内河流纵模、绿树成林,被誉为“水做的黔东南”,森林覆盖率达62.78%。黔东南州以其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黔东南推荐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之一。
黔东南州有关部门及专家经过大量调查,总结出了黔东南长寿现象的几个秘诀:一是青山绿水造成了美丽无比的天然景观,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富集延年益寿的心理基因;二是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富集延年益寿的体能基因;三是林林总总的绿色食品,生津爽口,健脾养胃,富集延年益寿的饮食基因。新华社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