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要闻
4  
PDF 版
· 老黄牛精神,每个时代都需要
· 老年大讲堂
下周三开讲
· 鲜花献给
二战老英雄
· “祝福我的祖国”
· 满怀豪情迎接赛歌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6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老黄牛精神,每个时代都需要
——访全国劳模周友仙
  今年72岁的周友仙,有个101岁的婆婆需要照顾。

  每天早上5点多,周友仙就起床了,为婆婆烧好早饭后,自己出外锻炼身体;晚上,服侍婆婆睡下,自己再休息。邻居们都称赞她:“蛮辛苦的,是个好媳妇。”可她却说:“这点事情,比起我年轻上班那会儿,又算得了什么呢?”

  周友仙是杭州公交公司的退休职工。在公司,她是出了名的“吃苦、耐劳、肯干”,人称“老黄牛”。

  这头“老黄牛”,是1953年6月才16岁时从杭州烟厂调来当公交车售票员的。“刚开始,因为怕难为情,连‘叫站’都不敢。后来在带班师傅的鼓励下,胆子才慢慢大起来。”她说。

  那会儿,杭州的公交车很少,车子也很老土。“我记得,我们公司用汽油作燃料的车,通共才2辆;其余车子,都是通过烧木炭来作驱动的。每天早上,司机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将这个木炭炉子燃旺。”周友仙说,“因为车子少,坐车的人又多,每辆车还只有1个车门,所以每趟班车都是挤得不得了。”

  人一挤,对周友仙这样的售票员来说,就是一个考验。“那会儿,不仅乘客上车我要卖票,下车时我还得检票!”她说。有时一个站头就上来很多人,那她就更得反应灵敏、动作更快了。

  本来,每辆车上都有个小小的售票员工作室,虽然狭小,但售票员总还有个坐的地方。可周友仙却经常把这个“工作室”让给乘客。她说:“我们提倡给有需要的乘客‘让个座’,我作为司乘人员率先以身作则,自然就会有很多人响应了。”

  为此,熟悉她的同事们至今给予这样的评价:友仙工作认真、肯吃苦,又有奉献精神,是把工作上的好手!但像她那样“老黄牛”般一味奉献,我们谁都吃不消。

  这头“老黄牛”的工作精神,还充分表现在业余时间。

  按照当时的工作时间,售票员如果上早班的话,是从凌晨4:15到中午11:30,下午班是从中午11:30到晚上9:00,个别线路有夜班上到半夜12:00收班。同事们常常发现,周友仙往往就从凌晨4:15一直干到晚上。原来,她是利用业余时间在为乘客们提供优质服务呢。“那时,我一点私心杂念都没有,千方百计就想把这份工作做好,在公交这个窗口单位为杭州增光!”她说。

  有一段时间,周友仙跑的是1路车,从杭州城站火车站到拱宸桥的线路,一路上,有火车站、轮船码头,还有杭一棉、浙江麻纺厂这样的国有大企业,人多车挤,堪称当时最繁忙的路线。在这条线路上,公交公司组织了一个“阿拉金服务队”搞服务竞赛。“阿拉金”是前苏联的一名优秀列车服务员,以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著称。周友仙积极参加了这个组织,遇到上早班的日子,中午下班后她也不休息。“当时的杭一棉、浙麻,女工很多,有些还带着孩子,上下车很不方便。我们所做的,先是在起点站帮忙维持秩序,看到带小孩的女工先帮助其上车;同时尽可能为排队的乘客提供‘预售车票’等服务,减少乘车环节。”周友仙说。

  从1955年开始,“阿拉金服务队”连续服务了3年多,周友仙凭着出色的表现评上了“优秀阿拉金服务员”。1956年,她还因此被评为全国劳模,并入了党。那一年,她才19岁!

  至今,回忆这段工作经历,她依然充满深情:“当时,我们提倡的就是‘老黄牛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精神,我想在每个时代,都是需要的。”

  记者 沈爱群

  

  人物档案:周友仙,72岁,1956年获全国劳模称号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要闻 00001 老黄牛精神,每个时代都需要 2009-6-10 48256F6C00202568482575CB0020C8C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