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除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外,还蕴藏着巨大的沙金。那是在1958年,淳安中学始办高中,我是首届生,当时正在读高二。
在秀丽的新安江畔,一块大沙洲上,每天都有许多人在这里:有的挖沙;有的挑运;有的手持样子似小船的淘金盆,站立在清澈透底的江水中,一遍遍地淘洗,利用水的浮力,剔去泥沙,使点点亮眼的黄金积沉在木盆内。这就是当年淳安江家畈淘金的场面。
后来,新安江电站建设的步伐在加速,大坝蓄水时间提前,眼看着宝贵的新安江里的黄金就要永沉水底。为了开采这些沙金,用于国家建设,这一年寒假结束,新学期刚开始,学校决定将高一、高二4个班的同学,搬至离老城十余里路的江家畈,勤工俭学,边读书、边淘金。走出教室,来到江边,挖沙、挑运、清洗,对学生来讲,这都是重活,但我们个个都干得十分卖力。冬末春初,江风习习,着实还有些寒意,尤其是站立在水中作业,但谁也不甘落后,就连平时娇滴滴的女同学,重活累活也争着做;入夏,火热的太阳照在无任何遮盖的大沙洲上,沙石发烫,个个同学汗流浃背,可没有一个到荫凉处歇一歇。最劳心的还是班主任张老师,上课的半天,他要上课或批改作业;同学去劳动了,他也要跟着去江边安排,与我们一起到江边,裤子一卷,下到水中,干起活来,其形象还真像个劳动领班人。
江家畈是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村里没有能容纳我们4个班上课的场所,我们只能分散在好几处农家。我们班上课就在一家农户的楼上。淳安的农家,都习惯于住底层,楼上一般堆放器物,因此层高低,而且窗户也很小,采光自然很差,连白天上课都要开灯,几十号人,挤在低矮的屋子里,不要说是夏季,就是平时也气闷得够呛。食堂设在一间比较大的宅院内,当地人说是一地主的住房。说它大,其实它并不能容纳大家在屋内用膳,晴好天就在屋外的晒场上吃,雨天只能端着饭菜去宿舍。
江家畈学习生活环境是差了点,但谁又会去顾及这些,老师和同学想的就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出金,出好金。高一班里有位姓徐的同学,设想农村水碓磨粉舂米那样,借用水力的推动,设计一台水力洗金机。研制的作坊就搭建在大沙洲上,师生们参与,一起献计献策,数学老师赵祖焕也协同帮助计算和设计。对学生们的技术革新,当时的《淳安报》还作过报道。
江家畈淘金,一去就是一个学期,直至暑假后才搬回学校。淘金的成果,据说后经工匠制作成一个金五角星,学校以勤工俭学的成果献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