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大关街道东一社区,有一辆特殊的“广州本田”小车,车主是69岁的全国劳模黄凤达。“邻居们只要谁家有事,叫他一声,老黄肯定会开车来帮忙的。”大家这样表扬他。
这辆花费9万多元的小车,是黄凤达前年中了个体育彩票一等奖30万元后买来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作为社区居民,救死扶伤是我份内事。”老黄说,“我是劳模,我买的这辆车,也应发扬劳模风格啊!”实际上,这位风格高尚的劳模,还把体彩奖金中的5万元,捐给老家诸暨修了路。
黄凤达是杭州长运集团下属货运公司的职工。1995年退休前,老黄一直开货车。“我们那个时候开的货车比较特殊,经常在一辆4.5吨的货车后加挂6吨的挂车,人称‘拖挂车’(注:现在早已被淘汰)。”他说,“1975年以前,杭州的马路上还没有禁行线,也没有红绿灯,那时候货车到处可以开,也可以停放。”
在老黄的记忆里,以前,杭州长运也是分货运和客运两块业务。“以前,货运占主要份额。上世纪80年代,货运公司一下子购进70辆‘东风’牌大货车跑运输,平均每年创造利润四五百万元,立马就把杭州长运的家底弄厚实了。”黄凤达说,“后来,公司拿这些钱造汽车东站,慢慢地客运这块业务也发展起来了。”
货车司机老黄是1967年入的行。那个时候,开货车是蛮苦的一行,没有空调,路途又长,路况也不好,老黄两个膝盖处的关节炎,就是这样得下的,至今爬楼梯都不大方便。
但说起他创造的业绩,“老驾驶”黄凤达立马神采奕奕起来。“我这辈子,虽然是普普通通的货车司机,但在行业内也算创造了不少纪录。”他骄傲地说。
刚入行那会儿,老黄被分配到临安一带跑运输。那时,他开的是“解放”牌货车,从临安一家滑石矿到老余杭来回36公里的路途,他一天能跑13趟,既快又安全。这是他创造的第一个纪录。
从1979年开始,老黄在衢州化工厂和杭州农药厂之间来回跑,往返一趟500多公里,他每月能跑23趟,而且足足跑了10年之久!这是他创造的第二个纪录。那会儿,身强力壮的黄凤达往往是凌晨一两点钟从杭州出发,到衢州吃过中饭后立即折返,到杭州卸完货后回到家,基本上已是晚上十来点钟了,睡4个小时左右立马又出发了。“那些年,我的驾驶室里塞满了饼干、汽水什么的,肚子饿了,拿来啃啃就成。我的劳模荣誉,就是这样跑出来的。就连老婆,也是在这条路上娶到的。”老黄笑着说。为此,业内给他这样的评价:老黄啊,安全、优质、高产、低耗,没得说!
凭着这股干劲,到1989年,黄凤达创造了22年安全行驶160多万公里的全国纪录,也就在这一年,他荣获了全国劳模的称号。
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高尚的人格,1995年他退休后,又先后被请去当了5年的大客车司机和8年的小车司机。“现在,我完全赋闲了。接下来,我要用自己那辆小车,在社区继续发挥余热。”他说。
记 者 沈爱群
通讯员 赵国波 王珍珍
人物档案:黄凤达,69岁,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