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第一次上战场害怕吗?”“当时您的理想是什么?”听完张肇和郑元康两位老同志“理想与信念”主题宣讲,浙江大学07级动物科学专业的同学将一个个问题抛向了他们。
这是新四军老同志与浙大学生“相约星期五”活动的一个场景。十几年来,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宣讲团的老同志进学校、到社区,为大中小学生开展了上千场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报告和座谈。他们是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其中大多数人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前辈和功臣。
买书、订报,学习备课到午夜
到书店买来理论书,仔细研读、做笔记,是张肇每天的必修课。他说,家里70%的书都是政治书,已经摆满了整个书架。“大学生思维活跃,对于时事评论特别感兴趣。”为此,张老自费订了各种报刊杂志,一年花费500多元。他说,每篇文章都会认真阅读,新的观点还会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里。
老战士刘义夫在部队从事过多年政治理论工作,还是觉得自己不够专业,“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刘老患有白内障,500度的老花镜戴上还是看不大清楚,每次看书还要拿个放大镜。尽管老伴多次催促他合上书本,早点休息,刘老每天晚上还是要挑灯夜读到午夜12点。
“每天有太多的书和报纸要看。”老同志沈宏达说,每一次宣讲材料的准备,都是对理论知识的一次梳理,是对学习感悟的一个总结。
能画、会唱,尽显“看家本领”
宣讲方法要开拓,宣讲形式要创新,这是多年的宣讲经验,老同志们一个个练就了“看家本领”。
“我们是给学生推销精神食粮。”,杨章耀说,要让孩子们愿意与你沟通,就要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理论宣读太过枯燥,那就穿插一些故事,利用生动情节引人入胜、感染他们。2006年杨老受邀对杭州文晖中学开展《不忘历史、珍爱和平》演讲,他将测绘局绘制的中国与170多个建交国家的《建交图》和100多年前的《时局图》并排展现在讲台上,“过去国家被瓜分、如今朋友遍天下”,生动、直观地告诉同学们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唱革命歌曲,是沈宏达在部队里长期培养起来的爱好。为丰富讲课内容,沈老“时髦”地学起了流行歌曲。有一回宣讲主题是生态环境,沈老突然唱起《两只蝴蝶》,“只有注意生态平衡,才有美丽的大自然。”孩子们天生喜欢唱歌、跳舞,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王琴安排老同志与孩子们一起编排节目,一起在舞台上演出,让孩子在排练演出中感受和学习老同志身上的优秀品质。王琴说,5月27日,新四军老同志要与江干区的小朋友庆祝“六一”儿童节,各个节目正在加紧彩排。
一年又一年,孩子们换了一批又一批,纯真的眼眸没变,见到老同志时欢欣鼓舞的场面没变,老同志宣讲路上的激情也没变。 实习生 俞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