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8年进入杭州天香楼当厨师,1997年在中华饭店厨师长岗位上退休,听72岁的全国劳模陈善昌娓娓道来,就像在听一部杭州餐饮的沧桑巨变史。
“来到天香楼之前,我曾经在私营的饮食店当学徒;进了天香楼后,1960年我23岁就当上了厨师长;1991年调到中华饭店当厨师长。所以说,我所经历的,就是杭州饮食业的几起几落;我所体会的,就是杭州餐饮的兴衰与变迁。”陈师傅说。
在陈师傅印象中,杭州饮食业大致经历了几段比较明显的变化过程。“1956年之前,杭州餐饮以2200家私营企业为主,95%以上为夫妻店,分成酒店、菜馆、面店、饭店、点心店5个相对独立的子行业;1956年之后,经过公私合营等社会主义改造,杭州餐饮以国营为主,那段时间,天香楼隶属的杭州市饮食服务公司是地方行业龙头老大。”他说,“1980年之后,私营饭店又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来,有些越做越大,现在都成立集团,分店在全国各地开花了。”
在饮服行业工作了30多年,陈师傅在天香楼就当了30年的厨师长,每天,看到端上桌的道道菜色变化,他感慨万千。“这变化,哪里能用字句来表达啊!”
他清楚地记得,1959年国庆节一过,大家开始过紧日子,进店的原料一天比一天少。“像天香楼这样的饮食店,必不可少的菜油每天只有10公斤,远远满足不了需求。”陈师傅说,“给饮食店的原料少了,进来吃饭的却多了,每天到市头就人山人海拥进店堂,后来发展到早市也来‘抢’食了。”
“为了抢购早点,外面排队人山人海的场面,你们没有经历过吧?”陈师傅说,“那段日子,早晨6点钟,店门口已人头涌动,门一开就如潮涌般冲进店堂,抢买店里仅有的两个供应品种——糯米烧卖和粽子。那个场面,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根据上面的指示,陈师傅他们开动脑筋,创新出不少“以素托荤”的菜式。把水发海带切片拌面粉糊,油炸一下,就是“素鳝片”;用鲜藕去皮切成小块,拌面粉糊油炸,形如糖醋排骨,叫“糖醋素排骨”;把豆腐搅碎,加入适量的胡萝卜末、面粉成糊状,挤成小丸子入油中炸一下,就成了“炸溜丸子”……“一时间中,每天早晚两餐就是这些品种上市:爆素鳝片、糖醋素排骨、炸溜丸子等。”陈师傅说,“一直到1963年,这种物资紧张的状况才有所好转。”
上世纪80年代后,杭城餐饮业迎来了物资丰富的时代。“但杭州餐饮真正发生变化的时间,还得从1990年算起,因为只有从那时开始,杭州餐饮才分出了大众化与高档化的专业发展路子,从国外进口原料做出的食品多了,各种新的菜式也不断地推出。”陈师傅说,“过去,这里以杭帮菜为主,故有‘吃了一家吃遍全城’的说法;现在可不一样,除了本帮菜,农家菜、川菜、西式快餐布满全城,满足了不同层次各种人群的饮食需求。这是一个多好的年代啊!” 记者 沈爱群
人物档案:陈善昌,72岁,1985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