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看似朴素、不爱炫技的小人物,却总在唇齿间冒出一些极富智慧与幽默的小包袱,博得满堂喝彩。这就是那个带着一脸小聪明、怀揣着满脑子鬼点子的周立波所全新演绎的优雅滑稽“海派清口”。
港台演艺明星看腻了,魔术变来变去就那些花样,春晚爆出个小沈阳,又有人抱怨“土”得听不懂。周立波就这样顺势而出,“海派清口”的势头不见“消退”,一把火硬是从初春一直烧到冬至,并且一烧就持续了两年,如今更是越来越旺了。
逆流而上,火得逢时
犹记得2年前的长乐路茂名南路,兰心大戏院的一隅挂着一幅毫不起眼的海报:“笑侃三十年衣食住行·周立波海派清口专场演出”……“啥人(谁)是周立波?”许多路人匆匆走过,瞥上一眼、问上一嘴也就作罢,而对那些记忆中残存着“上海活宝”印象的上海人而言,他们知道:周立波复出了!
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个“油头粉面”的滑稽小生竟由此红到一发而不可收……时光流转到2009年3月,周立波的舞台从兰心大戏院转战到座位多出一倍的美琪大戏院。场子大了,压场的火候却丝毫不减,票房依然十分坚挺,内场看台座无虚席。帷幕缓缓揭开,梳着“小克勒”式的对分头,一身笔挺西装,丝绸围巾绕脖,脚蹬锃亮皮鞋,手握黑色步枪道具的周立波,伴着电影“007”的背景音乐粉墨登场,五彩霓灯溢彩流光,顿时满堂喝彩。
最能见证周立波票房号召力的,莫过于那些守在剧院门口苦等退票的黄牛,有时300元左右的演出票,开价800元收购,照样没有人肯脱手。
“十三点”式的擦边球
《笑侃三十年》的舞台朴素得让人感到不沾风尘,聚光灯打亮偌大的舞台,除了两张沙发和一个提纲架,再无任何道具。可是,从周立波嘴唇间蹦出的“包袱”却满是“风尘”。从上海姑娘泳装的花样、到弄堂百姓的日常生活,再到上海人住房和交通状况,三十年间上海人衣食住行的变迁,在那个富有磁性的嗓音中幻化成了充满智慧的连珠妙语,抑或是暗藏 “杀机”的冷嘲暗讽,“离婚率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这三十年我们两只轮子少了,四个轮子多了,原来坐出租的是大户,现在坐出租的算散户”等等,常常引来现场观众的捧腹大笑,然后脱口戏谑一句:“格(这)十三点。”
在周立波的复出宣传上起了极大作用的挚友关栋天,坚持周立波的表演要定位在剧场,坚决不能轻易上电视和走穴。但另一方面,兰心大戏院这座有80年“资历”的老牌剧院,虽也有许多滑稽剧团包场演出,却还是常年惨淡经营。“上海的滑稽剧很多都已经脱离了普通市民,传统的已经过时,老段子没什么效果;新的段子又不贴近生活。死不掉,活不了。”对于周立波的这句话,许多资深的滑稽戏观众都有着同样的感受。
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