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学苑
3  4  
PDF 版
· “孩子的绘画,总能给我很多感动!”
· 老年人学绘画
如何再提高
· 感谢“老大” 情暖晚霞
· 为啥汉字有大写数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5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年近古稀,仍醉心“儿童中国画”教学,他说:
“孩子的绘画,总能给我很多感动!”
  双休日,在杭州市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教孩子中国画;晚上,在家中斗室带孩子研究中国画技巧;有时,还会带领学生出外写生……68岁的杭州市花鸟画家马鸿达,近年一直醉心于“儿童中国画”的教学。

  “顾名思义,儿童中国画是具有儿童童趣特征的中国画。它叙说着孩子天真的童心世界,而传统的墨块和线条让他们的表现更美且丰富多彩,从而形成了儿童中国画自己的绘画艺术语言。”马老师说。

  在杭州美术界,擅长花鸟画的马鸿达可是有一定知名度的。2004年,他入选“浙派百名画家”行列。他的作品,先后在中国水墨画展、浙江省花鸟画展上获奖。有美术评论家这样评价他:“观赏他的画,一定要看中他作品中鲜明的现代花鸟画自然生命意识和艺术精神;收藏他的画,一定要看中他作品中蕴涵的审美理想、艺术功力和创新价值。”

  这么一个知名度不低的花鸟画家,能长时间坚持“儿童中国画”教学,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对此,他笑笑说:“我发现周围这个环境里有一种潜在的美,人和物,一年四季里。我们感受这种美,是一种快乐。画画久了,我感觉自己似乎有一种责任,想把这份愉悦带给别人,哪怕是一点点。于是,我选择教孩子画中国画。”

  实际上,除了教孩子感受美,在“儿童中国画”的教学过程中,马老师更注重的是中国画传统的传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用中国画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技法来融入、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从小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和技能、审美的教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说。

  “以前,西泠印社培训中心在杭州城区开设儿童教学点,有人推荐我去。”说起和“儿童中国画”结缘,马鸿达笑称是“半路出家”,“其实,我也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在传授的过程中,他们也给了我很多,比如他们的想象力、童趣,往往很令我感动。”

  丛林是小学五年级男生,已经跟马老师学了3年“花鸟”。在马老师眼里,丛林年纪虽小,却在艺术上“反哺”了他许多。“比如画树,我们成年人总是凭着感觉注重画‘树的气质’,倾向于表现树的美感;丛林这个孩子,他则注重很细小的一些东西,比如在树上添加几只鸟儿或者别的小动物,顿时,整棵树就充满了流动的生命气息。”马老师说,“再比如我们用国画来表现花瓶、蔬果等,丛林从他童真的眼光观察,画出来的容器总是比我画的形状多,其形态也拙得很美。”

  感动于孩子们的稚拙和童真,性情温和的马鸿达对“儿童中国画”的教学形式力求多样化。他教动物和禽鸟,往往能结合故事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教花卉果蔬,会在公园等地向孩子们作现场观察讲解,或干脆将实物移入室内写生;他还常采用让三五个孩子画同一题材的不同部分等形式,来进行启发性的引导教学。他总说:“孩子绘画,兴趣最重要,而后才是技巧。”

  而今在杭州,有很多家长甚至追着他,要把自家孩子送到他门下学习。为此,他说:“只要孩子自己喜欢国画,且又肯学,我都愿意倾力传授。”

  记者 沈爱群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学苑 00005 “孩子的绘画,总能给我很多感动!” 2009-5-22 48256F6C00202568482575B50024302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