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张小泉剪刀,人们总会提起“徐祖兴”这个名字。
张小泉剪刀厂门前的营业房最近开始重新装修,厂里打算搞个展示厅,把张小泉剪刀的古法技艺好好整理出来,演示给大家看。
2007年,徐祖兴和另外一名耄耋老人双双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榜单。文化程度不高的徐祖兴并不是很清楚什么是“非遗”,他只知道向厂领导拍胸脯:“自己手上的这些技艺不能断档,要教给年轻人传下去。”
一把剪刀需要72道古法技艺
撩起衣袖和裤腿,徐祖兴身上的疤痕不少于二三十个。那些都是做学徒的时候“炼”成的。
有句老话说,世上三般苦,打铁、摇船、磨豆腐。为了有饭吃,13岁那年徐祖兴就去了一家剪刀作坊当学徒。每天半夜两三点钟就摸黑起床,做的活儿就是给师傅磨石头、敲煤,滚烫的铁水经常滴到脚上、溅在手上,徐祖兴只能狠狠地咬着牙忍着。
打杂的活儿干了四五年,师傅才肯教他点其他本事,又过了三年,徐祖兴才慢慢地学成了钳手。
当时的剪刀作坊有三五个炉灶,一个炉灶有五个人,用的仍是几千年沿袭的老法子,有的打手锤,有的捧棒锤,有的拉风箱。到最后,传承了300多年的72道剪刀锻制工序,徐祖兴全都掌握了,一个人可以把一块铁做成一把剪刀,全靠手工和体力完成。
弹簧锤是剪刀史上重重的一锤
1953年,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小作坊都统一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张小泉制剪生产合作社,这一年被认为是张小泉剪刀厂的诞辰,有职工423人,徐祖兴就是其中一位。
过了4年,张小泉剪刀厂搬到现在的大关路上。“有八十多个炉灶,一个炉灶一个烟囱。”徐祖兴说,开始生产的第一天,烟囱齐冒烟,消防队误以为火灾,开着救火车赶来了。
很快,这个新成立的合作社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1956年,毛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特别指出:“……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
对于张小泉剪刀来说,1958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谁也没有想到,技术革新会来得如此之快:徐祖兴和其他老师傅一起,众志成城,终于制造出替代手工的跳板锤、皮带锤,直至此后的弹簧锤。
弹簧锤在剪刀制作中的应用,被称为中国剪刀史上一次历史性革命,中国剪刀几千年的手工锻制被机械取代了。“原本沉重的人工捶打都被机器代替了,减少了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徐祖兴说。
北京群英会回来都睡不着觉
1959年,张小泉剪刀厂的剪坯车间22号炉灶因产量高、质量好,被省政府授予先进集体。同年,作为炉长的徐祖兴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交通、运输、基建、财贸系统先进工作者群英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去北京前激动得睡不着觉,回来后还是睡不着觉。”徐祖兴说,回来后很多单位都请他前去演讲,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他,的确是个不小的压力。
1963年,刘少奇主席出访印尼、缅甸等五国,送给元首的随带“国礼”中,25套1—5号张小泉民用剪刀名列其中。锻制“国礼”的师傅中,就有徐祖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90%以上的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徐祖兴说,如今做一把剪刀最少只需24道工序。
“看望火候、趁热打铁”,“打铁没样、边打边相”,这些古法锻制技艺已渐行渐远,健在的手工锻制钳手都已年过七旬了。而能把一块铁做成一把剪刀,通晓72道制作工序的师傅中,徐祖兴堪称翘楚。
“希望企业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把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完整地传承下去。”徐祖兴说,要把张小泉的根留住。
记者 葛辉 通讯员 赵永久
人物档案:徐祖兴,79岁,1959年获得全国劳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