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互动
3  4  
PDF 版
· 铭记“5·12”,为了重生的纪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5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本报“社区直通车”开进杭州市经委系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
铭记“5·12”,为了重生的纪念
  一年前,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到祖国西南的四川汶川,导致无数同胞失去生命、失去亲人、失去家园。一时间,九洲同悲,八方伸手。源源不断的救援与捐资从四面八方涌向灾区,爱心与责任交织,无数中华儿女献出一己之力,汇成巨大的力量,托起陷落的大地,给予灾区人重生的信心。

  5月8日上午9时,在汶川“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本报“社区直通车”开进杭州市经委系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举办了一个主题纪念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国内大型人文纪念网站“同怀网”的支持,也获得了志愿者代表的加盟。

  当天,为了纪念汶川“5·12”,我们聚集在一起,不仅仅是为了寄托我们无尽的哀思,更是为了传递一种精神——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必将使汶川新生!    

  这天,来到我们纪念活动现场的,有从烽火连天的战场上走过来的老红军,有为新中国成立浴血奋战的老战士,也有为建设国家奉献了青春年华的老同志。

  上午9时,“铭记‘5·12’——为了重生的纪念”活动正式开始。

  活动现场,“纪念·汶川‘5·12’”这几个醒目的黑体字庄严、肃穆。在3分钟沉痛的默哀之后,老同志们又进行了一番文明祭祀——网上祭奠。“在网上点烛、敬酒、献花,代表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对汶川地震死难同胞的怀念。”离休干部洪江说。

  在纪念活动上,对于汶川,现场许多人有很多很多话要说。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爱,可以战胜一切;爱,可以使汶川获得新生!

  主题词:追思

  演讲人:“同怀网”运行总监许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在办公桌前忙碌,突然感觉到房间一阵摇动,当时还以为是个人的错觉,然而此后的一切证明了灾难的来临。作为网络公司,我们网站立刻关注到汶川地震事件,并开始通过网络收集各方资料,及时跟踪汶川地震救援的进展。我们在第一时间为汶川地震中的遇难者创建了同怀汶川地震纪念馆,收集资料,帮助网友寻找身在四川的亲友,做好这段历史的记录,方便今后人们了解、追忆这些特殊的日子。

  广大网友对同怀汶川地震纪念馆的认可度非常高,每天都有网友向纪念馆上传最新的图片、视频资料。目前纪念馆中已有400余篇相关文章、近4000张图片、300多个视频,大家在为遇难者祈祷的同时,也将地震中的英雄事迹、对汶川灾区人民的关心永久地记录了下来。

  “5·12”发生后的一个多月里,仅同怀汶川地震纪念馆就先后有300余万人次访问,留下了近30万条感人肺腑的祭拜留言。这些深情的文字,犹如一封封写给天国亡灵的书信,感天地,泣鬼神。

  地震发生后的一两天,就有网友留言:“一路走好。在天堂里你们不再有恐慌和悲伤。”“天地同悲!愿在灾难中遇难的乡亲安息;愿在灾难中幸免的乡亲越过越好!”紧张的救灾工作开始后,广大网友给予同怀汶川地震纪念馆更多的关注,用祭拜留言的方式表达对汶川灾区人民的关心。

  今年,自清明节至今,又有近30万人次在“5·12”周年忌日前访问我们同怀汶川地震纪念馆,表达了他们对遇难者的怀念、对幸存者的关心。

  

  主题词:亲历·本色

  演讲人:离休干部左德祥

  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两种灾难——侵略战争和自然灾害。它们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样使无数同胞死亡,无数同胞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我就是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和体会过大自然灾难的老人,所以特别有感受。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我就是千千万万孤儿中的一员。我的老家在山东苍山县前西柞村,与临沂、枣庄相邻,在临枣公路之间,是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门户,也是卡庄、向城、堰头桥等地日军向我沂蒙山区扫荡的必经之路。

  1941年春天,日寇为消灭我沂蒙山区抗日武装,又一次进行了扫荡:他们包围了我们这个100多户人家的村子,烧毁了全部的房屋和财产,并打死了我的父亲和其他两名无辜村民,使全村老百姓无家可归,我的母亲也因悲伤过度离我们而去。我们兄弟姐妹悲痛欲绝,走投无路,无奈,哥哥独自一人进山参加了八路军;姐姐被一户人家领去做了童养媳;我和弟弟因年幼来到了二姑家,但二姑家也贫穷,无法养活我兄弟二人,我只好给人家放牛为生。

  国恨家仇激起了我幼小心灵强烈的杀敌欲望。1943年4月,12岁的我毅然离开姑母,参加了八路军鲁南军分区老五团。由于我人小,不被人注意,部队首长经常让我出去完成侦察敌情的任务。

  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同胞的受苦受难,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国难家仇对我来讲更是难以忘怀,我要将此史实教育好我的子孙后代。

  去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强烈地震,从电视上我们看到,党和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全力救助灾区老百姓。一切的一切,使我这个老党员、老战士看了后激动万分。

  作为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我还能为灾区做些什么呢?

  地震发生后第三天,我们14支部例行举行理论学习小组的学习,一到中心,老同志们的第一个话题就是汶川大地震,大家心潮澎湃,万分关注地震灾区的同胞。在支部书记郑振华的提议下,支部当场作出三项决定:一是写一份《为灾区人民献一份爱心》的倡议书;二是从示范性党支部奖励费中拿出1000元捐赠;三是出席会议的老同志自愿以个人名义捐赠。结果出席会议的7位老同志全部慷慨解囊,捐助款达2600元。由于当时我身边没带多少钱,于是我先登记了1000元,会后马上回家取了钱,并放弃中午休息时间,特地从南星桥赶到中心补交。

  对汶川,我只是尽了一个老战士的微薄之力。

  

  主题词:爱心

  演讲人:杭州市经委系统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赵军

  一年前,汶川“5·12”特大地震噩耗突然降临,震惊了中心的全体离退休老干部,灾区人民的命运成为老同志心头的牵挂。

  地震当日下午开始,中心各服务处的电话就响个不停,老同志们纷纷来电询问捐款事宜。前来中心捐款、交纳“特殊党费”的更是络绎不绝,各捐款点前都排起了“长龙”,一批又一批的老同志蹒跚而来,献上一份又一份特别的爱,场景格外感人。“特殊党费”和捐款共计60余万元,创了中心历年来赈灾捐款之最。其中交纳10000元以上的有5人,交纳1000元以上的108人,交纳500元以上的171人。

  灾难一刻,不少“带头人”在行动。5月13日,地震的第二天,服务二处第十党支部的老同志就聚在一起,表达了强烈的捐款意愿,当场有14位骨干捐了款。随后,第八党支部书记洪江带领五位年过八旬的地专级离休干部率先捐款,而后,又交纳了“特殊党费”。他们说:“我们是含着泪观看电视的。既为灾情揪心,又被民众的爱心和中央的决心所感动。我们年老了,不能为抗震救灾身先士卒,但可以用我们的爱心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捐款现场,也闪动着“普通一兵”的身影。杨光同志是一位有着65年党龄的离休干部,平时生活十分节俭,家里连空调都没舍得装。当时,他休息在家,得知汶川地震的噩耗后,前后三次捐款(含“特殊党费”)计10700元。老党员陆惠芳同志先后到杭州市红十字会捐款10000元、到社区捐款2000元,她成了中心老同志中为地震灾区捐款最多的人。

  有些老同志,虽然身在病榻或旅居海外,但他们同样心系灾区、心系祖国。长期在市一医院住院治疗、94岁高龄的老红军张海禄从电视上得知汶川震灾的消息,急忙委托女儿到市红十字会捐款2000元,又赶赴中心交纳了“特殊党费”1000元,彰显了老红军忧国忧民的传统本色。震后第二天一早,远在加拿大探亲的75岁离休干部王有成打越洋电话过来,要求代为捐款500元,以表自己一份爱心。

  我们中心为有这样的老同志而自豪。

  今天,我们在此追思“5·12”逝者、追忆历史,心情很不平静。愿灾区人民安康、幸福,早日把灾区重建成美好的家园。

  

  主题词:新生

  演讲人:志愿者代表朱强荣

  我是一名奥运火炬手。汶川“5·12”地震发生后,我虽然去不了抗震救灾第一线,但我一样尽自己的力量支援着那里。

  虽然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工,但我捐了半年的收入。之后,我又觉得那还远远不够。于是,在我跑完火炬接力杭州站的第二天,即去年5月19日,我带着那枚火炬,一连7天,在杭州吴山广场、银泰百货商场门口、西城广场,从早到晚,为受灾的四川同胞募捐。那些天,无数同胞的爱心感动着我,老人、孩子、残疾人、流浪汉,还有外国友人,他们都掏钱往我面前的爱心捐助箱里塞。此时此刻,我觉得自己就在抗震救灾的前线!

  我是一名志愿者,但我在那时更是被“爱心”炉子烤得火热的普通一员。去年5月26日晚上,我率领一个志愿者小组,在杭州市中医院开始护理来自汶川映秀镇的地震伤员——61岁的郭志成。因为地震引起的泥石流,老郭在一瞬间失去了妻子、大儿子和两个孙子,他自己则遍体鳞伤,在滚滚的尘灰中爬行了4公里才得到营救。一度,他痛不欲生。在杭州,他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治疗和护理。6月28日临出院前,他给杭州市长写了一封信:“我想开了,我的第二次生命,是党和国家、是杭州人民、是大家给我的,我要活下去,我要重建家园……”

  郭志成回去后,我们还经常通电话、谈心。现在他与小儿子住在一起,他还能开拖拉机,帮助政府运送救灾物资。他说:“我也在做义工!”

  今年3月29日,我在杭州接待了一位从四川来萧山务工的女工,她叫辛晓晴。那天正好是她的生日,她到我这里作了公民自愿捐献眼角膜的登记。她说:“‘5·12’后的每一天,我都在感动着。我想上街献点血,但因为身体太弱,没有成功;我捐了点钱,又感觉实在不够。想来想去,我觉着只有像今天这样做,才能报答浙江人民对我们四川的深情厚意!”

  这就是坚强,这就是我们有情有义的四川同胞。

  在灾难面前,我们手拉手、心连心。未来,我们仍将紧紧连在一起,争取早日使汶川获得新生!    

  记者 沈爱群

  特约通讯员 戎国宪

  摄影 陶江峰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互动 00003 铭记“5·12”,为了重生的纪念 2009-5-13 48256F6C00202568482575B00015DD7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