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闲来无事,调到中央电视台10套的“百家讲坛”,正巧是马未都先生在讲收藏的乐趣。他侃侃而谈:“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这孩子不是省油的灯’,那么什么是省油的灯?它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能省油?听说四川发现过这种宋时的省油灯……”
据我所知,瓷制的灯盏始于东汉。六朝时的灯盏,一般由油盏、托柱、承盘三部分组成。三国到西晋的越窑青瓷油灯,通常做成人形、熊形、羊形、牛形,承盘下安3个蹄形或兽形足。而到了南朝的灯盏,省去了足,却加高了托柱。到了唐代的灯盏,成了内壁有一圆环的碗碟形状……
马未都先生说“四川发现过宋时的省油灯”,不知是他亲眼目睹,还是看了陆游的《斋居纪事》。因为这位客居过杭州的大诗人在“纪事”中讲到:“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听到这儿,我情不自禁欢叫了起来:“哈哈,我们杭州就有,我手头就有一盏宋时的青花省油灯!”
说来话长,10年前,我途经临海,在一位也是喜欢搞收藏的文友家里,发现了这只省油灯盏。据他说,他也是几年前路经江山,偶尔从一地摊上购得。此灯高6.8厘米,口径9.6厘米,足径5.9厘米,圈足高1.5厘米。灯碗上部为一盛油的盏形器,盏中塑一中空的小圆柱。圆柱底部有一小孔,以便穿插灯芯。盏下连接一高足碗,碗盏之间为中空的夹层。碗腹上部有一小孔,可从这儿注入冷水,让上部的油盏降温,从而达到不让灯油挥发的省油目的。
我当时感兴趣的是此油灯的青花釉色。此灯的地釉为青白色,开片纹中有明显的土沁。但由于出土有了年头,包浆也已浑厚,透出似玉非玉的幽光。灯腹部的主题纹饰为对称的两组图案状的简笔花草纹,用笔自然流动,浓淡不一,色泽偏灰蓝,有晕散。初步可以断定为元早期或元以前的青花瓷器。
我的心跳加快了,这尤物很有可能就是现存的青花祖师爷——宋青花!于是,我软磨硬缠,从友人处购得了此物。
此刻,我把玩着这盏宋时的青花省油灯,浮想联翩,仿佛此灯就是陆游从四川带过来,居住孩儿巷时咏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时用过的灯盏……
这位大诗人万万没有想到,他在四川见到的这种唐代就负盛名的邛崃窑的省油灯,到了他在绍兴的沈园悲呤“红酥手,黄藤酒”时,浙江就已经开始仿制了,而且青花用的就是浙江江山的钴料。但是,也许正是因为陆游的大力推荐,这种青花省油灯才在浙江大量仿制、广为流传的呢!
和珍稀的元青花相比,这种宋青花器物存世更是凤毛麟角,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但是有了一个“缘”字,就成了“得来全不费工夫”。 沈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