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他是杭州制氧机集团前身杭州通用机器厂的青年钳工、共产党员。
他曾改进操作法和模具,成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1955年提前2个多月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并向全省职工表示,保证提前10个月达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在当时设备简陋、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他的这一成绩,使他成为全省闻名的先进模范人物。
1953年他获得厂、市级劳模,1955年获得省级、全国劳模称号;1959年已负责厂内保卫治安工作的他又获得全国政法先进工作者称号。
他叫何德法。他说:“我的干劲来源于对新中国的热爱。”
只有开动脑筋
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何德法清楚地记得,1955年他接受了制造一批“钣牙”的任务。“那时候,做钣牙是用锉刀锉的,既费力又花时间,一天能锉200只就很不错了。”
有一次,他突然想起报纸上曾登过的一句话:你们车头转得愈快,社会主义也到得愈快。这是马林科夫同志对在苏联的中国模范车工马鸣贺说的。但何德法觉得这句话同样对每个中国人都“有效”。于是他想用机器来代替锉刀,反复试验后,终于可以用砂轮来磨制“钣牙”了,产量从每天200只提升到600只。
同年2月,何德法正给“拉臂杆”钻孔,“拉臂杆”是农业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原来干这活儿的速度已经不算慢了,两只放成一叠,两叠一起钻。然而他并不满足这种速度。
1954年春节时,厂里同事去访问萧山的农民,他们紧握同事的手说:“工人老大哥,你们机器要造得快些,多些啊。”一想到这句话,何德法就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沉重。他设法把拉臂杆5只放成一叠,4叠一起钻,生产效率竟然提高了50%以上。
“社会发展得太快了,精密设备迅速地代替了人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何德法说,无论在任何时候,只有积极开动脑筋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当年的恋爱史
就是共同进步的成长史
何德法当了劳模后,很多报纸都刊登了他的事迹,连《浙麻工人》也不例外。那时候没电话,流行写信,何德法几天内就收到了数百封来自各地的信。起初还自己回,后来实在忙不过来,团委调了4个人来帮忙回信。
1955年11月7日,何德法至今难忘,他收到了一封来信,一位名叫强金美的姑娘在信中说,“我从报上看了你的先进事迹介绍后,深受感动,希望你能将经验传授给我,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何德法想,这一定是个上进的好姑娘。于是,信来信往,两个人谈工作,互相鼓励,讨论如何在各自岗位上多生产、为国家出力。后来他了解到,这位纺织女工还是省、市妇代会代表和杭州市党代会代表,也是浙麻厂有名的先进工作者。这以后,两个人慢慢走到了一起。
“我们的恋爱,其实是一部共同进步的成长史。”虽然强金美已故多年,那些信何德法依然珍藏着。
杭州变得不认识了
何德法的大学梦,终于在1996年“圆”了。一得知杭州退休职工大学开始招生的消息,何德法第二天就赶去报了名,在“保健班”当班长一当就是14年。
“我这一辈子就见证了新中国的飞跃发展,你看,杭州都变得不认识了。”何德法说,以前买肉吃糖都要凭票,现在几乎天天都吃点肉;以前孩子只有过年才能喝上牛奶,现在牛奶天天喝;以前只有一辆公共汽车开到灵隐,还没钱买车票,现在马路拓宽了,出门就坐公交车,老年人还免费坐;以前一家人挤在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现在换成了60多平方米的房子,社区护士还会定期上门做简单体检。
如今何德法只有一个遗憾:杭州变大了,作为杭州人还有很多地方没去过呢。
记者 葛辉 通讯员 王健
人物档案:何德法,78岁,1955年获得全国劳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