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要闻
4  
PDF 版
· 首台国产先进工业汽轮机诞生那一刻,
我们激动万分!
· 与真山真水来个亲密接触
· 健康消费券
温暖劳模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5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首台国产先进工业汽轮机诞生那一刻,
我们激动万分!

——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朱正均
  编者按:为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我们特开辟“国庆六十周年系列报道”栏目,将陆续推出建设者、解放者和同龄人三组系列报道。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我们首推建设者系列,走近这些为新中国建设奉献了青春的劳动模范,了解他们昔日的风采和幸福的晚年。

  

  “作为原杭州汽轮机厂的一分子,我虽然已经退休了,但这些年亲眼目睹它从1958年新建的一个小企业,逐渐成长为年产值达100多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行业龙头,目睹厂里一步步从国营企业、股份公司、成立集团再到B股上市的发展历程,我的心里就禁不住激动起来!”采访朱正均,这位曾经在杭汽轮工作过30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话题始终围绕着企业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

  朱正均1962年进厂,在杭汽轮干过技术员、当过技工学校老师、负责过军工技术,一路从一个普通员工成长为厂党委书记(1991年底调任原杭州市机械局局长),也曾参与过全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技术考察、谈判和设备定购,并直接组织了第一台样机的试制。

  如今回想起来,他记忆最深刻的,还是由运用引进技术试制的我国第一台先进工业汽轮机——“反动式”三系列工业汽轮机的诞生。

  “在那之前,因为在技术上跟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的工业汽轮机大多是花大量外汇进口的。而在那之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技术,我们自己也能制造出跟世界先进技术同步的工业汽轮机了,这可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当初,能勇敢并成功地迈出这一步,是一个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啊。”朱正均感慨地说。

  这个过程,朱正均始终是一个参与者,也是一个见证人。

  日历翻回到1974年。正是从那一年起,杭州汽轮机厂走出了战略性的一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稍后经过一系列艰苦而漫长的技术考察、谈判,1975年12月6日,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三系列汽轮机设计制造技术的合同签订了,这使一直以来制造简单工业汽轮机的杭汽轮,进入到运用国际先进技术设计制造的新时代。“实际上,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个开始。”朱正均说,“语言、图纸、工艺加工、质量控制等,一道道技术关口等着我们去攻克呢。”

  组织技术人员学习德语,翻译大量来自德国的关于三系列汽轮机的设计和前期的图纸、准则及程序资料;进入到制造攻关阶段,厂里又组织了25个攻关小组,攻克了13项工艺技术关键。经过1500多个日日夜夜不断地摸索、尝试,1980年3月15日,我国第一台“反动式”工业汽轮机终于完成总装,稍后的3月28日又一次试车成功。这是个让所有杭汽轮人值得纪念的日子,西门子公司也为此发来了贺电。

  “那一刻,作为一个杭汽轮人,我们都激动万分!说句实话,全厂人咬紧牙关努力了那么多日子,终于出成果了,那简直比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还要高兴啊!”朱正均说,“这个成功,不仅标志着我们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了之后,已经掌握了先进技术的应用,还意味着此后我们国家发展所需的工业汽轮机,可以不再依赖进口,而是自己能生产制造了!”

  “这种技术引进,还在杭汽轮带来了一系列企业内部变化。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先进技术,逼着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培训和钻研。可以说,为了国内首台先进工业汽轮机的诞生和适应引进技术的需要,不仅在杭汽轮培养和锻炼了一支过硬的工程技术队伍,还造就了一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管理队伍和高素质的技术操作队伍,使杭汽轮的整体企业素质得到很大提高,为以后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些年,目睹杭汽轮的跨越式发展,再看看周围各行各业的快速变化,朱正均说:“对于我们伟大祖国60年来的发展变化,我是参与者,也是见证人。在我的生活中,每天每处每一点进步,都令我感到兴奋和自豪!”

  记者 沈爱群 特约通讯员 戎国宪

  

  人物档案:朱正均,72岁,199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要闻 00001 首台国产先进工业汽轮机诞生那一刻,
我们激动万分!
2009-5-1 48256F6C00202568482575A50010D53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