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槌拿高一点,把腰扭起来,要跳起来用力敲打。”背着腰鼓、拿着鼓槌的戚爱仙,正在给学员们纠正动作。每天晚上8点,戚爱仙都会在杭州市秋涛北路“华润万家”前的广场上,教大家“新式腰鼓”。
“这种腰鼓名叫秧歌腰鼓,是刚从陕北那边传过来的。”戚阿姨介绍道,“这里边糅合了陕北秧歌、舞蹈、武术等动作,让腰鼓在击打的时候更好看。”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跟着戚爱仙学这个“新式腰鼓”。
戚爱仙是吴山千人腰鼓队的骨干队员之一,以前家住新风村,后来搬迁到了濮家新村,前不久刚在腰鼓队里学会了新式的陕北秧歌腰鼓,回来后为一起跳“路边操”的姐妹们演示了一遍,立即就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纷纷向她求教。
“每次我还没到,学员们就已经把广场挤得满满当当了,这两天来学的人太多了,把‘路边操’的场地都‘占领’了。”戚爱仙笑着说。
“他们的腰鼓可好看了,我不会跳,但是我天天都会来看,还有人特意从丁桥赶过来学呢!”一旁看大伙跳“新式腰鼓”的王大妈兴致勃勃地说,“让他们跳段‘中国结’给你看看,非常精彩的!”
“你看我这一身汗,这种腰鼓新打法,确实能锻炼身体。”家住濮家新村的陈大妈也是学员之一。“我的腰鼓是以前在社区腰鼓队的时候买的,那时候打了一段时间的传统腰鼓,觉得没多大意思,后来就改跳‘路边操’了。这次看到老戚跳的新式腰鼓,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赶紧回家把腰鼓拿出来跟她学了。”
不仅打过腰鼓的人来学,就连那些平日里不打腰鼓的人也从别处借来腰鼓,加入到学习大军中。“这东西打起来挺时髦的,我一见就喜欢上了!”从没打过腰鼓的李大妈是个赶时髦的人,“路边操”刚兴起的时候,图新潮的李大妈就参加了。这不,更新鲜的陕北秧歌腰鼓来了,李大妈就立刻找人借来腰鼓“拜师学艺”了。“一边打着腰鼓一边还要跳舞,嘴里时不时还要喊上两声,可比跳‘路边操’带劲多了。”
“新式腰鼓”虽然好看,但力度比较大,跳跃也比较频繁,全身各部位的肌肉都要活动,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就不一定吃得消了。“来学习的年龄基本在45岁到55岁,很多年龄大一些的想学,但又吃不消。当然,年纪大体力好的老年人也是有的,但是考虑到大多数老年人的骨骼比较疏松,这样‘又蹦又跳’容易出现骨折、扭伤等危险。另外老年人的体力也不一定跟得上。”戚爱仙说,“我们准备把腰鼓的动作简化些,再加入些江南腰鼓的特色,好让腰鼓舞得更漂亮,也能让更多的老年人都参与进来。” 姚璐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