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要闻
4  
PDF 版
· “电子眼”走进空巢老人家
· 纪念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
· 今天,
你喝茶了吗?
· 新华书店发放
2500万购书抵价券
· 最是不改故乡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4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最是不改故乡情
青田八旬老人孜孜不倦地写书、编书,为的是传承家乡的乡土民俗文化
  回到家乡,就如同蜜蜂回到了花丛。今年85岁的旅台人士詹海峰,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几年来,致力于青田民俗、民间文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丰产的“老年作家”。

  詹海峰世居青田,祖上从事木行生意,到了父亲这一代,家境殷实。1950年,他收拾行囊,只身前往香港,做些小本生意。在港期间,由于边境封锁,詹海峰与青田的亲人们失去了联系。一年后,詹海峰离开香港,辗转到了台湾。他通过考试,谋得了一份文书工作。环境变了,但不变的是对故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这个时期,他用诗来抒发心中的那份乡愁。他在诗句《自叹》中感叹:冬尽春来早,人老春不在。有家归不得,乡音不能改。

  当时,在台湾的青田人有两千余人,为此同乡们成立了台北青田同乡会,并办了《青田会刊》,詹海峰成了《青田会刊》的编辑。那时的他恨不得能有三头六臂,写遍家乡的所有民俗风情,让世界各地的华人都领略青田特有的乡土文化。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峡两岸可相互来往了,1987年,他终于踏上了阔别37年的故土。虽有他乡美景流连,焉能忘却故里情深。1992年,詹海峰回乡定居。

  30多年对故乡的思念、牵挂终于不可抑止地喷发出来。詹海峰致力于传承与弘扬家乡民俗风情的第一个成果,是1995年与陈志望及张钱松合作编著的《青田话》。原来,此前詹海峰在阅读新编《青田县志》中的方言篇目时,便生出要将方言篇目扩充内容、印成单行本,以方便让海外侨胞的第二代阅读的念头。于是,他便给时任县文联主席的张钱松去函,表明了自己的想法。他的提议引起了张钱松的共鸣,于是他们又邀请了旅美侨胞陈志望共同参与,于1995年合作编著出版了《青田话》。

  詹海峰不是语言学家,但凭着对家乡的那份赤子之情,花了近4年的心血,于2008年又出版了《青田话常用词汇》,其间记载了近五千条青田话常用词汇。为了青田的乡土民俗文化能得以传承,詹海峰又编著了《闲话青田》、《青田饮食》等书籍,并与陈木云(现任县工商联副会长)合著《青田百名将军录》。与此书同时出版的,还有用俚语乡音写下的《自拉自唱》。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一直写下去,写尽青田的民俗风情,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青田的热爱。

  蓝义荣 张爱微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要闻 00001 最是不改故乡情 2009-4-22 48256F6C002025684825758B0026E9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