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要闻
4  
PDF 版
· “大学”办在家门口 乡土课程最亲切
· “山水磐安”即将启程
· 万里骑游
见证巨变
· 全民医保缓解百姓看病难
政策支持民营医院信心足
· 走出家门放飞心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4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学”办在家门口 乡土课程最亲切
平湖万名老人从家门走进校门
  本报讯 4月10日,平湖市林埭镇64岁的农村老人陈保明,又早早来到市老年大学林埭镇分校,认认真真当起了舞龙队的学员。

  舞龙,是这个学校开设的地方特色课程,可受当地老人欢迎啦。“舞龙,一直是我们这里的民风民俗。平湖九彩龙,也成了我们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保明说,“学会舞龙,是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没想到,人到晚年倒有了这个学习机会,我一定要学会它!”

  老陈他们的福气,缘于平湖市把老年大学办到了全市老年人的家门口。“现在的老年人,生活条件好了,学习各种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强。”平湖市委老干部局负责人表示,“从前年开始,我们尝试以市老年大学中心校为龙头,在各镇(街道)设立老年大学分校,各村(社区)建立教学点,这样的网络分布,满足了全市老年人就近参加学习的现实需求。”

  目前,平湖的老年大学事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市不仅在11个乡镇(街道)都设立了分校,还在132个村(社区)建起了基层老年大学教学点。“全市已有近万名老人进老年大学‘充电’。”平湖市老年大学负责人说。

  “比起我一个人在家里看看电视消磨时间,这种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有趣得多了!”60岁的郭其芳说。每到老年大学开课的日子,他总是带着一个黑皮笔记本早早地坐进课堂,“做点笔记,回去还可以复习复习。”他说。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平湖市这道亮丽风景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当地对老年大学课程的精心设置。除了养生保健、饮食烹调、时政等老年人普遍喜爱的一般科目外,当地还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出了不少颇具特色的地方乡土课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从家门走进校门。

  在浙北水乡古镇新埭镇,83岁的退休干部王连瑜编著了一本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泖水春秋》。而今,每当王连瑜带着他的这部书稿,在镇里老年大学分校讲起当地文化和民俗课程,教室里总是坐得满满当当。

  同样在新埭镇老年大学分校,还开设了一门关于《红楼梦》的红学研究课。据史料考证,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于1793年从平湖乍浦出海,东渡日本,开始了这部伟大著作的世界之旅。“215年前,《红楼梦》的出海决定了平湖的特殊位置。作为平湖红学会的一个成员,学习‘红学研究课’,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平湖当地历史文化。”学员们说。

  林埭镇华丰村,是当地著名的种植和养殖业特色村。在这个村的老年大学教学点,他们开设的种养殖技术培训课程,出现了老年人和年轻人同堂竞学农业实用技术的喜人场景。“以前,我们农村老人晚年只能靠儿女供养。”老年学员们说,“现在学了实用农技,使我们在晚年也能创造很多财富,生活也越过越精彩、越过越滋润了!”

  记者 沈爱群 通讯员 沈全英 姚秀平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要闻 00001 “大学”办在家门口 乡土课程最亲切 2009-4-15 48256F6C0020256848257594001BE7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