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往事
3  4  
PDF 版
· 珍宝岛事件揭秘
· 教中老年人如何选蜂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4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40年前,在中苏边境究竟发生了什么?对于历史的追问仍在继续
珍宝岛事件揭秘
  1969年3月2日和3月15日,中国和苏联的边防军人在珍宝岛(俄语中称为达曼斯基岛)发生了流血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流血事件引起全世界关注。

  珍宝岛是中国黑龙江省与苏联远东地区“界河”乌苏里江上的一个小岛,长1500米到1800米,宽600米到700米;乌苏里江退潮时,该岛整个变成一个半岛,明显属于中国。按照国际法以及中俄之间签署的条约,国界应以河流主航道划分,但是,沙俄利用清帝国的衰弱,占据了乌苏里江的大部分,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上世纪50年代末,两国、两党出现分歧和矛盾,领土问题成为影响中苏关系的重大因素。

  对于珍宝岛事件的原委,中苏双方曾各执一词,互相指责对方,自然就形成迥然不同的版本。我国多数相关论著都将珍宝岛冲突定性为:中国军民抵抗侵略、正义的自卫反击战;反过来,苏方则认为是中国边防军人对苏方边防军主动发起进攻。尽管与我国方面的立场和论述迥异,但参考苏方和第三方的说法,有助于认识历史真相,也会相映成趣。

  按照苏方说法,3月2日事件是中方蓄谋发起的主动袭击,使苏军造成伤亡。3月1日深夜到2日凌晨,大约300名中国军人登上珍宝岛,在岛西岸的灌木丛中潜伏下来,伺机发起袭击。他们都穿着白色大衣,与周围的雪融为一体,大衣下藏着武器,身上没带任何证件,苏军观察哨并未发现。

  上午10时40分左右,苏军边防部队接到报告说,从中国军队的工事中有30人向珍宝岛方向移动。苏军军官И·斯特列尔尼科夫立即集合部队,乘坐装甲车(有边防部队的摄影师并带着摄像机、相机),到11时10分左右,向中方“挑衅者”抗议,要求他们离开苏联领土。一名中国人大声喊了句什么,随后就响起了手枪枪声。第一队人闪开后,第二队人用冲锋枪对斯特列尔尼科夫猝然发起扫射,斯特列尔尼科夫等人当场被打死。中国人抢走摄像机,但是没发现照相机。

  这时,岛上猫耳洞里的中国伏兵也开火了,造成多人伤亡,剩下的人退到结冰的湖上,成为活靶子,多数被打死,只有根纳迪·谢列波夫奇迹般生还(后来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这时,驻扎在珍宝岛北边十七八公里处的В·布贝宁上尉带了20人乘装甲车赶来增援。布贝宁在战斗中也受伤了,但他摧毁了中国军队的一个指挥所,中国人被迫撤退;但布贝宁的战车也被击毁了。

  3月7日,苏联塔斯社和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称,3月2日冲突中,苏方阵亡31人,14人负伤。此外,还有一名士兵阿库罗夫被中国军队俘虏,后来交还给苏方,但此人因伤重很快死去(关于阿库罗夫为何被捕,有两种说法:有说中国军队误以为他是军官;还有人认为,他被当成中国士兵)。中方伤亡大约在100人到150人之间。

  3月2日事件之后,中苏双方都在边境加强了力量。在离珍宝岛几公里处,苏军增派一个摩步师;中方也增派一个团,约5000人。

  3月14日大约下午3时,苏军边防部队接到命令:从珍宝岛撤防(但是,至今俄罗斯学者认为,该命令极为蹊跷、诡异:命令的逻辑不明,是什么人下命令也不清楚);苏军撤走后,中国军人立即以10到15人为一组登上该岛;苏军予以回击,中国军人撤到岸边。

  3月14日晚8时,苏军边防军又接到命令:占据该岛。到0点之后,苏军指挥官杨申率60名边防军人乘4辆装甲车登上该岛。

  3月15日早上9时左右,中方安置了高音喇叭,要苏军离开中国领土、“放弃修正主义”等等;苏军也安放了高音喇叭,称:“趁现在还不晚,好好想想吧,你们面前是将中国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的那些人的儿女。”随后,陷入寂静。10时,中国炮兵开始轰炸小岛;同时,中国军队开始冲锋,战斗进行得很残酷。到12时,苏军一辆装甲车被击毁,20分钟后,又一辆被击毁;有四五百名中国士兵试图攻击苏军后方。

  中、苏军队激战时,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出国了,勃列日涅夫在前往匈牙利的火车上,当地时间是凌晨,勃列日涅夫还在睡觉。中午12时,才得以向勃列日涅夫汇报、联络。勃列日涅夫考虑近一小时后,要苏军动用一切手段,将“侵略者”赶出去。苏军动用了炮兵、摩步师,下午5时,苏军炮兵对中方阵地实施打击,中国军队开始撤退。此后,中国军队几次反击都被击退。

  珍宝岛冲突其实是一场准战争,双方都动用了正规军,尤其是苏方甚至动用了火力强大的“冰雹”式火箭装置。在3月15日的战斗中,中国军队伤亡大约800人,而苏军士兵伤亡60人(有数字说,中方损失在1500人到3000人之间)。苏方称,是中国人发起了进攻,被苏军守军击退。

  3月3日,中国和苏联都对对方发出抗议照会;同一天,1万多中国民众在北京的苏联使馆附近示威;3月7日,10万苏联民众游行示威,并袭击了莫斯科的中国驻苏使馆,砸碎玻璃,投掷墨水瓶。

  作为第三方的观察和分析,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认为,3月2日的枪战可能是双方巡逻队的偶然相遇而爆发的枪战,苏方坚持是中国设下埋伏,“以掩盖他们(苏军)失败的事实”;同时,“苏联人滔滔不绝地描述细节和义愤填膺的程度”使人生疑,因而,这多半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行动”。

  对于3月15日的冲突,中方指出,3月15日凌晨,苏军大批坦克攻击了中方的巡逻部队;按照剑桥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看法,这也像是苏军设伏诱使中国军队来进攻。

  作者:艾君 摘自《南风窗》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往事 00007 珍宝岛事件揭秘 2009-4-8 48256F6C0020256848257591001606F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