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坞春早,采茶女已经遍布碧绿的茶山了。从杭州老梅家坞再走一里茶地,就到了漂亮的云栖花园,100多户茶农就住在这全新规划的“梅家新居”。
3月初刚刚装修好的新房子,在篱笆掩映下,很精致,也很洋派。一走进院子,就可以看到两口油亮的茶锅。69岁的梅建德正在炒茶,翠绿的新鲜龙井一边跳跃,一边发散诱人清香。春寒料峭,梅大伯却热得把大衣脱了,一个上午已经炒了满满一簸箕。
“炒龙井,要经杀青、挥锅、烘焙三道工序。”13岁就开始炒茶的梅大伯说,炒茶是一门技术活,温度高低、按压手势、翻炒速度全凭个人掌控。刚学的时候,满手起泡,不知烫伤了多少回。苦是苦了点,但祖祖辈辈都以茶为生,父母告诉他,梅家坞人的一生必将与茶为伴。
“周总理来过梅家坞5次,我见到过3次,还见到了陪同的贺龙元帅和陈毅元帅呢!”梅大伯至今记忆犹新。周总理青睐西湖龙井,钟情梅家坞,大大鼓舞了村子里的茶农,也使年少的梅建德憋足了劲,一定要炒得一手好茶。
从生产合作队,炒到人民公社,从柴火锅,炒到了电锅子。
包产到户,1983年下半年,梅大伯家分到了四五亩茶山。从施肥、修建、防虫治害等茶树看护管理,到采茶、炒茶、销售,梅大伯头几年“手忙脚乱”。也就在那时,他淘汰了一些老茶树,引进了一些新品种。“产量下降了,质量上升了,价格自然也好了。”那时的炒茶水平已有了飞跃,在西湖乡炒茶比赛中获得前十名。
梅大伯记得,上世纪80年代,普通龙井每500克还只要1元钱,特级的是9元、11元。到了90年代,价格就窜到了八九千元。2009年春茶龙井,虽然比往年略低,但一般也在1500元左右。
梅家坞茶农们都富裕起来了,梅大伯一家的日子也不错。现在,他已经将茶园的管理交给了小儿子,平日里只是做些“技术指导”。到了春茶采摘时间,儿子儿媳忙不过来,梅大伯和老伴就会过来帮忙。“现在,很大一部分是朋友、熟人来买茶,所以茶叶的质量更要控制好。”梅大伯的小儿子梅文正说,由于搬进新房不久,加上房子没有地段优势,暂时不打算搞“农家乐”。梅文正拥有一个网站、数个博客,还有淘宝和阿里巴巴账号,运用互联网做起了龙井茶生意。
梅大伯说,没有了茶树的牵挂,现在的日子过得很自在,泡一杯龙井,看一会报纸,心情也比较放松。去过全国很多大城市,他还是最爱杭州,最爱西湖。“来者都是客”,梅大伯欢迎大家来梅家坞品茶、游览。
老茶农档案:梅建德,69岁,梅家坞村人,13岁开始炒茶,上世纪90年代初曾获西湖乡炒茶比赛第七名。
实习生 俞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