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楼上漏水楼下遭殃了,婆婆和媳妇吵架了,儿子不肯养老妈了……这些婆婆妈妈的事儿都被一群“和事佬”监控着,在第一时间就找上门,一席话后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从去年开始,杭州下城区71个社区都成立了这样的社区“和事佬”协会,专门管“闲事”。“其实就是诸暨‘枫桥经验’的杭州本地化,‘关起门来解决问题’,年内这一做法会在杭州全面推开。”杭州下城区武林街道综治科科长胡红说。
“和事佬”就像个灭火器
“和事佬”所做的,说简单点,就是在社区居民磕磕碰碰时,出面调解,解了疙瘩又不伤和气,尽量让双方“一笑泯恩仇”。
胡红打了个比方,房间里着了火,刚窜出火苗时边上正好有个灭火器,喷一下火就灭了,如果没有这个灭火器,等大家一传一叫再来救火,说不定消防车赶到都来不及了。
这就要求“快”,力求居民的矛盾纠纷、社区住户的问题反映,能在第一时间被收集、第一时间被处理、第一时间被化解。
“原本三五句话就能调和的,或者给个台阶就能下的,没有及时调解,事情会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和事佬”们常到社区政事问一问、常在小区走一走、常到楼道看一看、常进家庭听一听、看到陋习说一说、碰到纠纷劝一劝、遇到困难帮一帮,常常就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中。
做“和”字文章得有套路
这些“和事佬”由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居住在本社区的热心人组成,有在职或退休的法律工作者、退休教师、离退休干部等,个个德高望重。
“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想要处理好,很多都是‘靠面子’。”胡红说,70多岁的金彩英就是“和事佬”之一,她有个百岁的公公,如今已生活不能自理,几十年来精心照顾,邻居们称她“最孝顺儿女”,她说的话便特别有份量。
仙林社区的张多儿也是一个“红人”,是老居委会主任,做了31年的社区工作,楼里住户的家长里短她比派出所还清楚。她做调解有自己的套路,那就是分开谈话,各个击破。
社区有个年轻人和老婆打架了,打得很凶,连电视机都砸了。事情起因很小,年轻人就是想抽烟,问老婆要10块钱买烟,老婆嘴碎,不肯给钱还多说了两句,年轻人脾气也上来了,就吵得不可收拾,最后大打出手。张多儿一声大喝,把两人扯开,分开做工作。和年轻人说老婆对他多好,和他老婆说,不就一包烟吗,张多儿掏钱买了。两人不好意思了,老婆去买了一包,第二天两人又好得跟蜜糖似的。
“和事佬”还要受得起委屈
“和事佬”想做好“第三者”可没那么容易,凤麟社区的沈洁就深有体会。在处理一桩财产纠纷时,沈洁发现那位90多岁的老太太独自一人生活,行动极不方便。打那天起,老太太就成了沈洁的奶奶,每天都给老人买饭送菜,给她倒痰盂,把保姆的活儿全都揽了,双休日从不休息。有什么事,老人不找自己儿子,一个电话打给沈洁:“你快来。”就这样一个多月后,沈洁伺候老太太一直到她住进养老院。
不仅如此,当了“和事佬”有时还会受到很多委屈。沈洁和同事一起去一位老阿姨家处理问题,没想到第二天老阿姨找到社区投诉,说家里丢了很多首饰,一口咬定是沈洁拿了。沈洁有苦说不出,老阿姨情绪很激动,工作人员只能安慰阿姨说一定查清事实,如果是沈洁拿了必定严肃批评教育。
过了一天,阿姨又来了,说东西找到了,一定是社区“教育”过沈洁了,首饰才被偷偷送回来。大家知道,阿姨又犯“老糊涂”了。事情澄清了,沈洁一笑而过:“这种事太多了啊。”
记者 葛辉 实习生 孙雯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