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浦江县仙华街道后谢村,95岁高龄的张仙凤老人是个闲不住的人,即便是逢年过节也不例外。当大家忙着过春节时,张老太则忙着调试织布机、清理家中的棉线。原来,早在春节之前,已经有10多户村民向她预订了17块土布,甚至还有人从诸暨、温州等地赶来订货,可见她的手织土布是何等好销。
“儿孙辈生活都不错,我自己身体好,劳动赚点闲钱,他们都很理解。”张老太说起话来一直都是乐呵呵的。
老人勤劳俭朴一生,16岁嫁入婆家,为了补贴家用,17岁学会织布,至今没有中断。在老人家中,只见她从阁楼里拿出蛇皮袋里的棉线,“多好的线,你看看。”张老太一边说一边从袋子里掏出一束蓝线。不要小看这9公斤棉线,它可以织出24匹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老人的儿孙都穿过她做的土布衣服。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织布。织一匹布一般要三四天时间,没有现成的式样,图案、花纹都在老人脑海中。老人做生意讲究信用,到义乌进货,从不贪图便宜,她织布用的线都是上品,差的不卖给人家。老人拥有不少老客户,杭州一司机8年前买了老人的土布后,亲戚朋友穿了都说好,此后,每年都会来浦江,迄今已买了8匹土布。老人的土布被亲戚带到温州,一制衣业主见后爱不释手,将它作为员工学习的“样本”。
每逢农历二五八,浦阳镇有集市的日子,张老太就会拿出几匹土布和一些织布用的线,在儿子的帮助下到浦江城区繁华的和平北路,摊开土布,开始了一天的生意。在她面前,十几匹土布叠放得整整齐齐,有被单、被套,颜色各异,其中以藏青色为多;花纹多样,常见的是梅花和格子。
张老太靠着卖菜和卖土布,不仅自己衣食无忧,今年春节,她还给后辈包了2000多元的压岁红包。“这些钱,可都是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老人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做下去,虽是些小生意,可看着这些来来往往的人我就开心。”在她看来,整天忙碌的人是最幸福的。顾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