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盐官镇丰士村农丰铁器社打铁师傅杨新华从事打铁业45年,从他手里打出的铁制生活用具、小农具已有40多万件,乡邻们都亲热地叫他“老打铁”。
近日,笔者专程采访了他。今年58岁的杨新华,虽身材不高,但长得结结实实。他家住在工桥镇群海村,祖传打铁。13岁时,他跟着父亲学打铁。开始时人小个子矮,只能拉拉风箱,干点零星活,后来跟父亲慢慢学打铁,以生活用具为主的火叉、火钳、菜刀、剪刀、铁铲、箍桶铁环以及鱼叉、船钉等,一干就是7年。
20岁那年,已是小伙子的杨新华,进了诸桥铁器社,拜师学打铁制小农具,如镰刀、锄头、铁耙、铡刀等,3年满师后已学得一手好手艺,成为铁器社的好把式。他在铁器社整整干了20个年头,直到1990年春,已届40岁的杨新华应盐官镇丰士村的邀请,创办农丰铁器社,收了徒弟,另起炉灶,开了打铁铺。
45年的打铁生涯,杨新华总结出打好铁制小农具的经验:一是要看准火候,趁热打铁,才能打出重量适当、厚薄均匀、弯度精确的好农具;二是钢要放在刀刃上,刀口才会锋利。
俗话说:“天下第一苦,摇船打铁磨豆腐。”打铁这个手艺又苦又累,夏天炉旁温度达到摄氏40度,打铁时要穿粗布衫、长裤,腰部系上围布,双脚穿上鞋外盖脚布,以防火星四溅烫伤皮肤;冬天天寒地冻,手在冷水里磨刀具,冰冷刺骨。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杨新华已经深深地爱上这门手艺。他告诉笔者,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辛苦,多打铁制生活用具、小农具,可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可以多为农业服务,也是很有意义的。
可喜的是,他的儿子杨国豪初中毕业后,也乐意跟着父亲学打铁这门手艺,经过杨新华的传、帮、带,国豪的刻苦锤炼,儿子如今也成为打铁的好手了,杨新华家打铁后继有人了。
现在,杨新华师傅开办的农丰铁器社,每年生产铁制小农具5万件左右,产品除满足沈士、长安、硖石、盐官、许村、黄湾等集镇农资部门外,还远销苏州、无锡、张家港、杭州、湖州等地农资部门。他还利用农民早上赶集的时光,设摊为当地农民修理小农具,每年1000件左右,受到当地群众的赞扬。沈今现
老工匠档案:杨新华 58岁
地点:海宁市盐官镇丰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