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要闻
4  
PDF 版
· 我省3年内将为老人办8件实事
· 三代人共忆雷锋
· 既弘扬了“杭州评话” 又让书迷饱了耳福
· 春天,让我们种树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这场“说书PK”很有意义
既弘扬了“杭州评话” 又让书迷饱了耳福
  本报讯 3月2日午饭时间刚过,80岁的沈钜生就急匆匆往杭州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百姓书场”赶去。“这几天,书场连着搞‘说书人PK’。去得迟,就找不到好位置了。”他说。

  沈钜生是个听书迷。他所说的“说书人PK”,指的是西一社区最近几天举行的“杭州评话迎春书会”。“我们邀请了10多个杭州评话民间说书艺人,每天下午轮流上台,也算是让老人们享享耳福吧。”社区负责人说。

  杭州评话,即用杭州方言说表的评话,为江南评话的一支,俗称“大书”,起源于南宋。

  说起这个“百姓书场”,在杭州可算是大名鼎鼎了。在这个书场,每天只需花上2元,便能喝着茶水,听上一整个下午。从2006年开办至今,这个书场天天开讲,天天爆满。据不完全统计,其听众已超过10万人次。很多老人甚至从三墩、闲林、留下等地大老远赶过来,为的就是享受闭上眼听大书的那一刻沉醉。“我一天一餐饭不吃不要紧,但不来听书就会感到很难过。”76岁的俞永传说。

  记者采访了社区请来的这些民间说书艺人。“每个人轮流说半个小时大书,要吸引听众并且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真的是要使出浑身解数了。”刚说完《鸟儿茶会》的老艺人王宝善,边换下那身说书行头,边告诉记者。

  这场“PK”,也让这些上了年纪的民间艺人来了劲儿。75岁的陈步洲就专程从湖州赶来,参加这次盛会。他说:“能和同行们同场竞技作些艺术上的交流,同时又宏扬一下‘杭州评话’,这样的机会我自然不舍得放过了。”

  像王宝善和陈步洲这样的老艺人,以前曾在“百姓书场”陆续开讲过《三国演义》、《精忠岳传》、《水浒传》、《说唐》等优秀历史剧目,还有《家》、《春》、《秋》、《红岩》等多部革命题材的书目。“以前,我连续一段时间只能听一个剧本。这几天可好了,不同的说书先生,不同的说表风格,让我们充分享受了一番,真的很精彩!”71岁的听书迷徐熊开心地说。

  记者 沈爱群 通讯员 应晓萍

  链接:

  杭州评话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作为杭州本地一种用通俗语言评说历史的曲艺形式,其兴盛时,曾一度占领杭州主要书场、茶楼,影响颇大。随着时代变迁,杭州评话日渐式微,其听众队伍也渐渐萎缩。据我们调查得知,目前在杭州,仅在以下地方尚有书场,分别是:下城区朝晖街道、江干区七堡和采荷街道芙蓉社区。有兴趣的老年朋友,可以到以上这些地方去回味回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要闻 00001 既弘扬了“杭州评话” 又让书迷饱了耳福 2009-3-4 浙江老年报000012009-03-04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