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还记得黄阿姨,60岁的她欲寻一位知己共度余生,登报征婚数次,还上了浙江卫视的“男生女生”节目,可是折腾了25次相亲都没有遇到合适的。找一个有责任心的老伴怎么就这么难?黄阿姨很执着,为了自己的幸福,继续努力着(本报2008年11月28日7版曾作报道)。
前两天,小记接到了黄阿姨的电话,说有个好消息要告诉我,她已经登记结婚了。
真为黄阿姨高兴。
昨天去了黄阿姨家恭喜,她身着大红棉袄,面色红润,还上了点口红,看上去格外精神。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黄阿姨抓了一大把糖塞进我包里,说,这是他们的喜糖。
黄阿姨的先生李先生说话很朴实,却填满了甜蜜与疼爱。
结缘从“应征”开始
李老师比黄阿姨刚好大了10岁,是杭州某知名企业的教授级高工,一直以来工作都非常顺利,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杂志上,退休后一直被企业返聘,参与国家级重要的科研项目。
他想着该给自己留点时间,做点想做的事,于是3年前正式退休。可没想到老伴被查出身患绝症,2008年初便撒手人寰。
独居在老房子里的李老师,即便有儿子的温馨电话,却也扫不走内心的寂寞。尤其到了秋天,一天比一天冷,他把自己锁在家里整天睹物思人。一下秋雨,凄冷得寒心,他觉得自己一下子老了。
2008年10月,他看到了黄阿姨登在报纸上的征婚广告,其中“情趣高雅”四个字让他捉摸了半天。
他想了很久,郑重地给黄阿姨发了个短消息,说想“应征”,并附上了自己的情况。
一人弹古筝一人唱歌
短消息引起了黄阿姨的注意,第二天她也郑重地给李老师打了电话,李老师趁机追究起了“情趣高雅”。黄阿姨会跳拉丁,会弹古筝,会下围棋,会设计服装,有着高超厨艺,这不禁让李老师认识了“情趣高雅”的内容。
尤其说到音乐爱好,两人更是侃侃而谈,从古典音乐谈到30年代老歌。黄阿姨说,不如你唱个歌给我听听吧。“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悄悄看着我不声响,我愿对你讲,不知怎样讲,多少话儿留在心上……”
这首情歌李老师唱得很认真,让黄阿姨颇为感动,两人的第一个电话打了足有20多分钟。
过了些日子,黄阿姨想约个时间先见个面,可是李老师说那天刚好要去老伴的墓地,不能赴约。注重细节的黄阿姨记在了心上,后来的聊天中,她了解到李老师对以前的老伴体贴入微,生病期间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觉得他是个有责任心的男人。
李老师的胃不好,黄阿姨一定要陪他去看看。那是个冬天的凌晨,4点钟黄阿姨就起床了,外面零下4度,她骑了40多分钟自行车,从城西赶到了市一医院排队挂号,第三个挂到了专家门诊。
7点,李老师接到了黄阿姨的电话,说已经挂好了专家号,过来看病就行了。李老师这次彻底被感动了,他知道自己要找的人儿已经出现了。
在以后的约会中,两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一起爬山,一起打球,一起跳舞。最常见的就是黄阿姨弹古筝李老师唱歌。只要是黄阿姨弹的李老师都会唱,只要李老师会唱的黄阿姨都能弹出来。
“我这才知道什么叫做‘合拍’。”两人都这么说。
花好月圆时登记
两人相约骑着自行车去西溪湿地逛逛,走累了坐在凳子上休息。李老师拉着黄阿姨的手,黄阿姨靠在李老师的身上,夕阳斜照在他们的身上,还有些暖意。
“你愿不愿意和我共度余生呢?”李老师问。黄阿姨笑了。
接着两人开始张罗起了婚事。
首先子女就是一关,两人各有两个孩子,他们究竟会不会反对,还真吃不准。如果反对,财产就是最大的争议可能,这也是老人再婚难的很大一个因素。李老师和黄阿姨想法一致,大家就是为了夕阳情才在一起,搭个伴开开心心地走完余生。
两人签下了婚前协议,各人的财产依旧归各人所有。
把所有的想法原原本本告诉了子女,解决了财产问题,孩子们都非常支持两个老人走到一起。
登记的日子也选定了,就在2009年的元宵节这天,寓意花好月圆。
黄阿姨很开心,把以前撮合的正在再婚进行中的老年朋友们,一起请到了家里,开开心心吃了顿喜酒。她想以自己的例子,告诉他们有缘千里来相会,有情人终成眷属。
李老师还有个想法,等到春暖花开时节,一定要黄阿姨穿上婚纱,拍一组留住夕阳的婚纱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