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在我省已经建设了4年。最近,省老龄办组织力量就此展开了专题调研。调查发现,我省已经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居家养老照护体系建设道路。
“这个体系,服务内容涵盖了紧急救助、家政服务、生活护理、日间照料、配送餐、精神慰藉等方面。”负责此次调研的省老龄办负责人说,“初步形成了政府为特殊困难老人购买服务,专门服务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低偿、微利服务,志愿者队伍提供无偿服务的工作格局。”
从2007年起,全省有条件的地方如杭州、宁波、嘉兴、金华、台州、舟山等市的29个县(市、区),还将居家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惠及更多的老年人。截止去年10月,全省除1.6万名老人享受政府买单服务外,其他结对帮扶、志愿者照料和社区、中介组织低偿或有偿等服务,也由点到面不断扩大。
据了解,这个居家养老照护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涉老部门协同,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全社会参与,初步形成了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居)三级联动、分工明确的工作网络。
4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加大对居家养老的财政扶持和资金投入,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全省共投入居家养老服务经费4167.56万元,其中财政投入3244.13万元(不包括建设投入)。有条件的社区按照就近、方便、经济的原则,新建、改扩建或综合利用社区医疗服务站、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辖区养老机构、老年活动中心等多种资源,搭建了一批具有日间托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开展这项工作的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日托、就餐、洗衣、保健、休闲、娱乐、学习等多种服务;同时,为行动不便和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开展上门送餐、家政、照护等服务。有的地方还通过中介服务组织,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老年人,提供有偿或微利专业化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
组织了一支由专职照护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这支队伍中,专职照护人员全省现已发展到2000人左右,这些人主要以下岗失业“4050”人员为主,集中分布在杭州和宁波两市。他们经过一定的基本服务技能培训后上岗,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提供无偿上门服务,同时向自费老人提供低偿和有偿服务。助老志愿者组织各市均有分布,成员以低龄健康老人为骨干,以志愿服务和时间储蓄的方式,对居家高龄空巢和失能老人实施结对帮扶、邻里守望、安全巡视等公益性服务。
和活跃的浙江经济相呼应,各地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创造出一批符合当地实际、具有浙江特色的服务模式。宁波市海曙区对少数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高龄、空巢、病残、贫困等重点困难老人,由服务人员走进老人家中开展服务;对大部分身体尚好、能自我行动的居家老人,通过在社区设置亲情化、人性化的非营利性服务项目,引导其走出家门,从而拓展居家老人的活动空间,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杭州市上城区成立“为老服务联盟”,搭建起专业为老服务信息平台。下城区实施“金晖送到家、养老不离家”为主题的居家养老金晖工程。拱墅区推出融助老助残服务和解决“4050”人员再就业为一体的“一岗解两难”新模式。余姚市充分发挥农村老年人协会的作用,普遍建立自然村老年人邻里守望互助会,由60岁以上70岁以下低龄健康老年人,对高龄、孤寡、空巢、失能老人进行上门结对服务,初步破解了山区养老难题。
记者 沈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