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一天,风很大,气温很低,笔者赶到外东山弄时,两位磨刀师傅已经开磨了,地上放了好几把菜刀和剪刀。
20年了,只要是星期四,不管寒暑,哪怕下点小雨,郭柏兴和钱通林都会带上磨剪工具,出现在杭州外东山弄社区。
“当初是这里的居委会干部联系我们为居民磨剪刀、磨菜刀。”郭师傅回忆道,“那是1988年,刚刚从厂里退休。”
退休干部楼妙兴,在外东山弄住了几十年,家里的菜刀、剪刀都是两位师傅磨的。“这两位师傅在这里磨刀,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不仅外东山弄社区的居民说两位师傅磨刀技术好,还有人从留下、茅家埠赶过来,特地为了来磨一把菜刀。忙的时候,两位师傅一天要磨上百把。
进剪刀铺,是为了做老板
钱通林,1948年从海宁来到杭州。郭柏兴,1951年从萧山来杭州。当时的他们,都是毛头小伙,从家乡到杭州,进的不是同一家铺子,跟着不同的师傅,但都是为了学一门手艺,为了“有朝一日当上老板,不再过苦日子”。
回忆起学徒的日子,两位老人历历在目。制作一把剪刀,要历经熔、铸、锻、打、磨总共72道工序。要把这72道工序都学到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钱师傅说,自己师傅有两个炉子,算是大铺子,手下有10多个徒弟。“那时候的徒弟可不好当啊,小徒弟要帮师傅干杂活,烧茶做饭、看小孩什么活都要干,慢慢地到后来才能跟着各位师兄和师傅正式学习剪刀活。”
辛辛苦苦,做了几年的学徒,也学成了制剪工艺。不过,1957年“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成立,两位师傅成了国营企业的工人,就此放弃了老板梦。
磨刀有程序,用菜刀有讲究
有铁锈,先用刮刀除去;刀口有缺子,要弄平;先粗磨,再细磨。不管菜刀还是剪刀,两位师傅都谨遵当年师傅教导的磨刀程序。一把满是锈迹的菜刀,在老师傅的手下,十几分钟就变得光亮如新。
刀,是越磨越锋利。郭师傅说,一把刚刚磨好的菜刀,一般可以用上二三个月。
钱师傅告诉大家,用菜刀也是有讲究的。平时切菜特别是切骨头等较硬的东西时,要用刀的后头部分。切完东西,要用抹布擦净,保持干燥,不易生锈,千万不要直接用水冲。 实习生 俞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