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搞创作,我到川西一带的山村写生,收集素材。那里山高林密,溪水清澈,风景十分优美,村民淳朴好客。当时由于没有开发旅游业,交通闭塞,百姓生活十分艰苦,他们把红薯和玉米作为主要食物,也种植极少的稻谷,田地大都沿山坡开挖。
虽然我在山村里住的时间不长,但在村中遇到了一次村民围捉猴子的趣事,亲眼目睹了在现实生活中演绎的“杀鸡儆猴”。因地处深山之中,也是猴群生长和活动的最佳地方,按地区不同分成不同族的猴群,相互之间各不相扰,互不往来,相对太平。有时偶尔遇上争夺地盘的小摩擦,会发生猴群斗殴事件,常常以强者胜、败者落荒而逃结束。这里的猴群长期来都以林中的嫩叶、野果和小虫作为主要食物,随着当地村民在山坡上开荒种地的面积扩大,种植的红薯和玉米增多,猴群的主要食物也逐渐转向这些村民辛苦种出来的红薯和玉米,形成了人猴夺粮大战。猴子成群,行动敏捷,村民种的庄稼地大都在山上,离住宅较远,要看好自己的庄稼难度很大,因此这些庄稼成了猴群囊中之物,遭到猴群糟蹋。当地村民虽采取保护措施,却从来不会去伤害它们,一般只是采用一些防止猴群偷盗的办法,如联手值班,一旦猴群到来,村民集体上前用竹竿将其赶走;有时在庄稼地里放置多个假人;有时放鞭炮来吓唬这群不速之客。然而时间一长,猴群就识破了这些方法,将庄稼地里糟蹋得令人心痛。
最后村民想出了一个使猴子胆战心惊的绝招。傍晚乘猴群回到深山树林中休息之际,村民在猴群出没最多的地方迅速用早已准备好的竹片搭建起一间约十五六平方米的竹棚,开有二窗一门,便于猴子进出。猴群见这突然出现的陌生竹棚十分警觉,绕道而行,避开竹棚,连续几天下来发现竹棚并没有什么动静,于是好奇地在棚外张望观察。不看不知道,一看将猴子吸引住了,原来棚内地上放着它们最喜欢吃的红薯和玉米,大多数猴子不敢轻易入内盗吃,只有几只胆大的小猴跑进去大吃,在外面的大猴眼睁睁地看着小猴享用,馋得咧牙直叫。几天下来,猴群发现棚内并没有什么危险,于是大猴也试探地快速跑进去拿了食品后又迅速跑出来,其他猴见状一哄而进,在棚内抢吃并为食品争斗不停。接连几天没有什么意外发生,更使猴子争先恐后进入棚内,放心地吃着撒在地上的玉米和红薯,它们当然不知道这正是村民设下的陷阱。一天,正当猴子吃着玉米和红薯时,突然窗门紧紧被关上,吓得猴子在棚内乱窜乱蹦,四处躲藏,严严实实的竹棚将棚内大小猴子一网打尽。直到第二天下午,在棚内的猴子筋疲力尽,知道已无路可逃,倒也安静了下来。正在此时,一手提着一只大公鸡,一手拿着砍柴刀,化妆成凶神一般的一村民气势汹汹闯了进来,吓得猴子四处逃窜,惊恐未定。只见村民用柴刀将鸡头宰下,鲜红的鸡血四溅,然后把柴刀丢在地上,用手将鸡血往自己脸上一抹,血红的脸吓得猴子魂不附体,直打哆嗦,猴身上的那种凶悍早已无影无踪,只好乖乖地束手就擒。村民将棚内的十几只猴子头上和脸上抹上鸡血后,放进早已准备好的竹笼子里,笼内的猴子面面相觑,都被对方的“血头”吓得惊恐失措。之后村民将竹笼移至猴群出没最多的林边,放下后迅速离去,一些未被捉住的猴子见状也吓得向树林深处逃窜。村民随后将竹棚拆下,将一块块的竹片放置在庄稼地紧靠山的一旁,以这些竹片来警告这些猴子,第二天将所有被捉的大小猴子放归山林。几天下来,再也不见有猴群到庄稼地里来偷盗红薯和玉米的情况发生,猴群对庄稼的糟蹋就此有所收敛,这个“杀鸡儆猴”的办法还是收到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