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我走上了小学教育岗位,被分配在山区农村的小学当老师,生活条件艰苦,每天用餐成了麻烦事。一个人烧饭做菜必须有炊具,没有炊具怎么煮饭呢?幸亏不久学校有了食堂,但早饭仍要自己解决。生活在山区学校多年的村校教师,告诉我一个办法:可以买一只热水瓶,晚上临睡前把米淘好,倒入瓶胆内,冲入开水,塞好瓶塞,到第二天早上,倒出来就是一大碗粥了。这个办法果然灵验,解决了我的吃饭问题。
到了六七十年代,我结婚了,有了孩子,那就一定要有炊具。村校里有一副小灶头,烧柴的。有时自己去买煤,天晴做煤球,生煤炉。四年光景,我与妻子、孩子都吃住在校,放了学就得做饭,小灶头烧饭比较省力,就是担心没有柴火,只得到农民那里购买一些,休息日,全家总动员去拾柴。70年代初又逢“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每年农忙假,夏天“双抢”,都得下队劳动。队里的干部照顾我们,给我们送来了柴火。后来调到了集镇中、小学,就盛行“经济炉”,供销社有“经济炉”卖,就去买了一只,燃料就是火油。开始火油是凭票供应,每月半斤、一斤,所以也必须节省一点。住在学校里的老师、家属都会生煤球炉子,燃料就去木具厂里买点刨花、短小木头作为引火的,加上煤球,用薄扇扇动助燃,待炉子旺了才烧饭做菜,开水也有了,这样的家务生活前后持续了好长的一段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使用的炊具也有了大大的改观。80年代我们所在的中小学,领导决定发给每个人(包括家庭)一套液化气灶,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普遍使用了电饭煲。打这以后,我们再不用为做饭烧菜发愁了。
到了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液化气,用完了可以去充,电饭煲烧饭,只要插上电就不用管,不必担心饭夹生、烧焦。还有什么微波炉、电暖锅、电炒锅等,好多地方人家还用上了天然气、管道煤气。总之,炊具更新换代,节省了不少时间,也减轻了劳力,让我们从繁琐的家务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