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养老金将缩水一半?
4日晚,央视《新闻会客厅》邀请两位研究养老保险的专家: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主任杨燕绥教授、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所长郑秉文教授,剖析此次改革的方方面面。
杨燕绥:按现行制度,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和单位负担,个人不缴费,养老金标准以本人工资为基数,按工龄长短计算发放。退休后养老金能拿到最后工资的80%到90%。
比如,一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最后的基本工资是5000元,按最后工资的80%来算,那他退休后最少应该拿到4000元。若他有35年以上工龄,还可能达到90%。
如果改按企业的方式来计发,退休就是2000多元了,前后就差了将近2000元。因为企业养老金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记录,是最后缴费工资,还要有一个“社会互济”的因素,所以要低一些。
按广东的改革方案,或以“补差”的办法,与旧办法的待遇差多少就补多少;或在计发时乘上一定“系数”,与其原工作年限挂钩计发养老金,不会出现改革后待遇骤降的问题。
改革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杨燕绥:现在事业单位养老金跟企业比较,有一些不协调。其一,事业单位员工不交养老保险,不缴费。工作40年,将来退休怎么也有20年,工作期间不缴费,20年退休去领养老金,不缴费领养老金这总是不公平的。
其二,身份壁垒。大家都是工作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差距就这么大,他们之间互相流动也没有办法。
其三,就是待遇差距。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养老金确实比企业高很多,影响社会和谐。
为什么公务员不一起改?
杨燕绥:这个一定要改。公务员的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方案也在讨论,征求意见稿也在多次讨论,是不是跟企业或跟事业单位同步,可能有一点差异,但肯定要改的。
为何不是将企业的升上去?
杨燕绥:养老金到底是高是低,要看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说是一个人的基本养老金,目前企业的一千多到两千元养老金是不低的,因为足够他们吃饭了。若是从职业年金的角度讲,干了三十多年,最后拿一两千元,那确实有点太低了。
现在事业单位改革向企业看齐,到底看齐的是什么?企业的制度现在就说得不是很清楚。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养老金,还是把他一生职业生涯的职业养老金都加进去了?这个问题如果不说清楚,很难改。
如果我们有一个基本养老金制度,再有职业养老金制度,分开说,问题就没有这么难了。
改革的目的是财政要甩包袱?
郑秉文:机关事业单位合在一起的养老金支出,每年是一千八九百亿,占GDP比例是非常非常小的。不能说完全是由于财政负担才引起改革的。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管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应该有一个公平的制度。
财政最终不再负担
社会人员的养老?
杨燕绥:不会的,财政责任是不可能跑掉的。但应该有个合理的支出。实际上事业单位改革,从前期来看,财政为养老金的支出不是减少,反而是增加了。
因为,现在只需要为退休的教师等事业单位人员发养老金,一旦改革以后,它还要为在职的人提前缴费,从短期来看,财政的当前支出是增加的。
而且,如果事业单位人员待遇下降,还要搞“职业年金”作为补充,一旦搞职业年金,有那么多二三十年工龄的事业单位人员,他们将要缴费的这部分,财政须有很大的负担。
因此,实际上从改革的前期看,财政的支出还要增加,但经过一段时间它会下降,一个财务缓冲措施需要20年时间。
养老制度能不能把它统一化?
杨燕绥:很简单,就看政府能不能下决心,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如果我们的“社会统筹”能真正变成“社会统筹国民化”,由政府承担责任,给每一个退休的老人发一份吃饭的钱,大家都一致。
而另外一部分,我把它叫做“个人账户全民化”,每一个人当他有收入的时候,他都得择时、酌情地去储蓄养老金,全民都如此。
这样,有职业的人,他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公务员年金、教师年金、医生年金,一生择时、酌情储蓄养老金。这样到退休时,我们自己又创造了一份养老金,你工作20年,我工作30年,他工作40年,那就应该他高,这样没什么不公平的。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