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明显进展,尤其是养老服务内容已有所转变,从过去满足生存需要的救助型向全方位的福利型转变;在养老服务机构上,民办养老机构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是养老服务业还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供需结构失调等问题。
由救助型转向福利型
据介绍,我国传统的老年福利保障内容比较单一,仅限于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要。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进程中,各地不断扩大养老服务的内容,由满足生存需要的救助型向全方位的福利型转变。
丰富机构养老的内容,不仅限于满足在院人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且还积极开展康复护理、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
拓展居家养老的服务范围,依托社区服务载体,居家养老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弱到强发展起来。
据了解,目前,一个以保障散居“三无”老人、经济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在内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建立。
民办养老机构所占比例上升
据了解,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2005年,民政部下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医疗、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
同时,部分地区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带动作用,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的内在活力。
养老服务仍存在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
尽管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供需结构失调等问题。
据介绍,我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床位总数213万多张,只有全国老年人总数的1.4%,与发达国家5%至7%和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养老机构,如果不能针对不同的服务需求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必然造成养老资源及服务需求结构性过剩。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