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一个晴朗的日子,家住杭州大塘社区的马玉英老人,窝在太阳底下安安静静地缝香囊。76岁的老太太,对付这密密匝匝的针脚,连老花镜都不用。
过年期间,社区要召集楼道党支部书记们开个茶话会,马玉英就想着要给16个支部书记每人送个香囊,让大家都带着香囊幸福地过年,所以年前那几天她很忙。
退休后重拾爱好
“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是描述古代人们过端午节的场景,香囊也是端午节上不可缺少的一件保平安的东西。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会做香囊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了。马老太太就是笔者几番寻找,“潜伏”在大都市里的香囊师傅。
无论什么时候看到马老太,她都是笑容灿烂。76岁的她,还身为社区楼道党支部书记,平日里忙完了楼道里的大事小事,做做香囊就是她最爱的消遣。
香囊是年轻时候就会做了的。“只要是我看到过的香囊都能做出来。”老太太自豪地说。上世纪40年代,马老太太还没参加工作,偶尔看见店里卖的香囊做工精美,喜欢得很,有点缝纫基础的她就借了个回来自己做做看。嘿,这一试还真的成功了。可是真正每天做香囊却是从退休后开始的,当时老太太突然想起了年轻时候的这份手艺,在老伴儿的支持下,拿起针线,开心地在家里当起了“香囊师傅”,这一做就是10年。
每天限量生产一个
“爬起楼梯不气喘,拿起针线快又准。”马玉英老人就这么充满自信。“别看我年纪大了,这10多年来做香囊可是绝对不眼花的,起码有1000多个了”。
如“绣球”般的精致香囊是马老太太的拿手绝活。12片花瓣形精致的丝绸片子,12小份方回春堂的特制香粉,一点点棉花絮儿,经过马老太的巧针妙线,摇身一变就成了“绣球”。
别看这么小的家伙,做工却极为复杂,马老太太说,像她这样熟练的技术认真做,一天也只能做出一个来。而这些做香囊的布,是老太太的裁缝师朋友帮人家做旗袍剩下来的零头布,连棉花絮也是从朋友那里讨来的,周围的人都很支持她,有什么用得上的材料都给老太太送去。
只送不卖的幸福
大塘社区的住户都知道马老太太的香囊宝贵得很,是只送不卖的。“前段时间住在我对面楼的一位老人家身体不太好,他特地拿了几块布料拜托我做几个保保平安。”马老太沉浸在被需要的幸福中。
在2007年,马老太拉着社区里的老朋友,赶在端午节之前,一口气做了90个香囊,过节的时候送给了大塘社区里80岁以上的老人和一些孤寡老人。
什么叫幸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幸福的理由。“看着我一针一线缝起来的香囊落户在喜欢它的人手里,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马老太说自己生活在“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杭州,如果要给确切的幸福指数,她的感觉是100%。 实习生 孙雯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