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川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丰宁县杨木栅子乡闫家栅子村,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们过的是紧巴巴的苦日子,全村有20多户人家近百口人,种的是山地,吃的是粗粮,基本是靠山吃山。
然而穷归穷,对过大年,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十分重视。每当农历腊月起,就要按照传统的风俗,为过大年拉开序幕。
腊月廿三,灶王爷上天。那时家家户户都在灶头上供奉着灶王爷。传说:每年腊月廿三这天,灶王爷要回到天宫去报事,因此,要为他所骑的马匹准备草料,为灶王爷准备食用的糕饼食品。此外,还要用米糖在灶王爷嘴上沾一沾,而后把神像纸烧掉。
腊月廿四,扫房日。所谓扫房日,就是整理房间的杂务,擦洗桌柜,并要用白石灰水将房壁粉刷得洁白光亮,这样就算弃旧迎新,过一个干干净净的新年。
腊月廿五,碾糜黍。糜黍是两种不同的谷物。糜子用碾子碾出米,是白色的,可以做糜子米饭;碾成粉,可以做一种糕饼。黍子(即是黄米)碾成粉,是做年糕用的原料。这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直可以吃到开春。
腊月廿六,烧肉。到了这一天,要把早已备好的肉切成条块,分门别类,将它烧熟,要备好年夜饭用的、包饺子用的、请亲友吃年酒用的,此外,还得备一块最好的肉,送到山神庙去,给山神爷作供品。
腊月廿七,杀公鸡。到了这一天,把家中饲养的最大公鸡杀掉几只,烧成栗子鸡、白斩鸡、原汤整鸡,还要烧一盆和圆鸡。什么叫和圆鸡?就是将一只家鸡和一只野鸡合在一起烧,吃起来确实是别有风味。
腊月廿八,白面发。在那个年代,我们那里一般人家平时是吃不上白面的,只有在过大年了,才用小米换些白面来,除了做饺子外,就是要做些馒头。而这些馒头做好后,首先是供奉给天地爷、灶王爷、财神爷、山神爷作为供品,直到过了正月十五以后,人们才可以吃这些馒头。
腊月廿九,贴对有。贴对有,就是贴春联。按传统的风俗,不管穷与富,都要在自家的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记得那时,我们村子里,仅有一位名叫任大泉的老先生会写毛笔字,每当过年时,他可成了一位大忙人,全村20多户人家都请他写对联。在我参加革命前一年(1944年),这位任老先生给我家写的那副对联,我印象极深,至今不忘。
上联:
抬头见山,出门看山,山中有宝
下联:
靠山吃山,勤劳致富,宝贵人家
横批:风调雨顺
三十夜里,熬一宵。按照传统风俗,吃好比较丰盛的年夜饭之后,一家人围坐在热炕头上,欢欢喜喜地开始包饺子。饺子包好了,老年人在家守夜,青年人都要到隔壁邻居家中去串门聊天,到了星星出全了,大约午夜十二点钟光景,由父亲领着我们一家人到院子里烧旺火。早已准备好的一堆干柴架在院子中央,点燃后,大家围坐着,都伸出双手烤那红红的旺火,祝愿新的一年里家业兴旺。到拂晓时,开始鸣放鞭炮,在鞭炮声中,全家人都分头给家中所供奉的神位烧上第一炉香。
大年初一,挨门走。到了初一这一天,乡亲们开始互相拜年。每个拜年人到了院内,要先喊一声“三姑父、二大爷……我给你们拜年来了。”进了屋,先在灶王爷前磕三个头,而后拱手致意。就这样,年初一这一天,拜年人川流不息,热闹极了,真是一派新年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