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是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一说,讲的是人们一年辛勤劳动下来,到了冬天年末之时,要适当进补为来年储备身体能量。古时候就这样,那么对于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更应讲究冬令进补了。为此,我们请杭州市中医院的中医内科博士何迎春来说说养生保健之法。
何医师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寒冬时人的新陈代谢减缓,免疫力随之下降,这时应做好冬季养生,养精蓄锐,培养明年健康体质根本。
起居 防风御寒
“大寒”时节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早起运动的人,应看到太阳露脸,气温稍微回升,并做好保暖防护再出门,免得温差过大而受寒,或发生高血压、中风、心肌梗塞等意外。另外,大寒时节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
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入睡前以热水洗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的皮肤和组织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特别是那些爱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觉之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
饮食 温散风寒
在严寒天气下,可以多吃富含能量和维生素的食物,来保持人体一定的热量,如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物,也可以多吃甲鱼、海参、桂圆、栗子、胡桃肉、木耳等温热滋补食品。这些食物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其次,干冷气候,皮肤的水分与脂肪含量减少,皮肤变得干燥敏感甚至皲裂,可多吃些含黏液质食物,如蜂蜜、木耳、海参、蹄筋等。
大寒期间尤其是各种病毒最活跃的时节,也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应适当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日常饮食中常用的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食物有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桂皮等。这节气天气寒冷,内食寒凉,则内外皆寒易伤脾胃,进而损伤正气,所以应少吃海鲜和冷饮。
进补 因人而异
何医师说,一般人在进补前,首先要明白自己属于哪种体质,然后再按体质去选择补品。例如本身“偏热”就不可进食“太补”的补品,只可选择较清凉的。此外,进补时应针对自己身体有不足的地方进补,例如肺弱,便要选择润肺的补品。
充分掌握不同食品的特性对进补很重要。中医把所有食物都分了“偏寒”及“偏热”两类,水鱼、鲍鱼、燕窝等食品,属于滋补及清凉的“偏寒”补品;羊肉,当归、鹿茸、人参等,则属于温热的“偏热”补品。进补时,身体偏寒者要作“温补”,即进食“偏热”补品;偏热者则要作“清补”,即服用“偏寒”补品。这样才能做到“温则凉之,寒则温之”。
何迎春博士还提供了两款材料简单、价钱便宜的“进补”菜肴:
芡实羊肉汤
芡实l00克,羊肉100克,文火共煮2~3小时,加少许味精调味,喝汤吃肉。本方具有滋养强壮、补中益气、开胃健脾、固肾养精等作用。不但味道鲜美,也是适时补品。适用于脾胃虚弱而具有食欲不振、胃脘满闷、大便溏泻等症状者。
荷兰豆炒百合
荷兰豆、百合、马蹄、栗子、杞子共炒,可增加身体水分,防干燥,补肾清热。栗子补肾,马蹄清热,百合清肺,杞子则明目。
徐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