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元法
农民种田是个露天工厂,既怕大水又怕旱,一年到头,经受着自然灾害的严重袭击和考验。
1958年的那次抗旱,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抗旱活动。那时由于水利设施较差,加上土地又是高低不平,一遇大旱,农作物就受到严重侵害。当时,农村种植的大多是棉花、络麻之类的旱作物,一遇大旱,棉花就叶子打卷,络麻则甩头下坠。在这样的情况下,乡政府立即号召村民车水抗旱,要求把水车拿出来向钱塘江要水。
那时,政府一声令下,真是全民皆兵,大家抬的抬,扛的扛,把水车都拿出来,男女老少齐上阵,都到钱塘江边服从命令听指挥。因田地位于钱塘江边,与钱塘江只一步之遥、一埂之隔。开始大家就先在滩涂上开沟筑堤,开出一条一条的引水沟,五六十米长为一段,放上一部水车,再开沟这么长接一部水车,这样连环地接车引水,接到内地一条引沟需10多部水车,长达近千米。像是条条卧龙伸向钱塘江吸水,钱江塘的水哗哗地流进农田,滋润庄稼。
人们就这样起早落夜地在水车上踏啊踏,中午时分,老人们在家把饭做好,拎着饭篮把饭送到工地上,霉干菜是我们最好的菜肴。大家为了不停水车,轮流着吃饭,做到停人不停车。在烈日炎炎下,大家头戴箬帽、肩搭毛巾,起劲地车水,真是热血沸腾。
用水车车水是一项强劳力的工作,要靠脚用力踏来转动水车,来不得半点马虎。当时也有十五六岁的小青年积极参加车水,由于他们人小力气小,不时“刺溜”一声从前面窜出、摔在地上,也有的“哇”惊叫一声,两手攀在扶扛上双脚悬空,任转动的车拐敲打着脚背,有的人乌青块被敲得蛮肿也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痛。
星移斗转,一转眼,五十年过去了。现在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不断完善配套,抗旱排涝机械化,基本做到了旱涝保丰收。但现在一到大热天,我总要想起那时宏大的抗旱队伍在钱塘江边日夜引水灌田的动人场面,一呼百应的协作精神如此高涨,历历在目……